最近,一部英剧杀疯了。
上线首周,就登顶了网飞收视冠军。
连英国首相斯塔默都被爆深夜追更。
烂番茄新鲜度99%,Metacritic评分90,豆瓣也是高达8.7。
这三个数字,足以说明它的口碑有多硬。
连《滚石》杂志都出来盖章,「今年小屏幕上最优秀的作品」。
鱼叔这就来聊聊它——
《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这部剧短小精悍,只有四集。
聚焦的是,一名被控杀人的少年。
未成年犯罪剧,并不少见。
大部分会将他们塑造成极端的恶童。
而这部剧试图打破我们的固有认知——
杰米,是一个13岁的中学生。
一天晚上,他在校外某处停车场,持刀刺向女同学。
又连补数刀,使其失血过多,当场身亡。
之后,他丢掉带血的衣服,若无其事回了家。
然而,这样一个狂妄的少年犯,真实面目却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
这部剧用一镜到底的形式,捕捉了他从被抓到认罪前的所有细微反应。
被警方逮捕时,他显得相当懵懂无辜。
不住皱眉、摇头,一遍遍强调自己什么都没干。
面对警察的呵斥,他吓得当场尿了裤子,根本不像会杀人的样子。
面对父母的关心和律师的循循善诱。
他也始终地表现出一副弱小、可怜的模样。
反复申明,「我没做错事。」
甚至面对明明白白记录了罪行的监控画面。
他仍是惶恐不安地大叫「那不是我」。
委屈地向父亲哭诉,「我什么也没干。」
如果没有确凿证据,几乎没人相信他会杀人。
反倒会忍不住怀疑,是否警察弄错了?
因为他看上去完全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听话乖巧的小孩。
他头脑清晰,说话有礼貌,学习成绩优异。
能头头是道分享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直到被关押了数日后。
庭审日将至,他才终于开口认罪。
不过别误会,这部剧想讲的不是一个孩子如何狡猾、精于伪装。
而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
这个孩子或许并没有撒谎,他自己确实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因为他的世界,和我们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
少年犯杰米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呢?
或者说,是怎样的环境塑造了少年犯杰米?
警方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个男孩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于人们的想象。
警察进入他的学校后注意到:
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有同学去世,有同学杀人。
却少有人震惊、不安。
警察到场的课堂上,有人猜出凶手是杰米时,不少同学相互对视一眼,发出默契又莫名的笑声。
即使这一悲剧事件已经闹得沸沸扬扬。
但在学校走廊里,看不出哀伤的氛围。
很多学生拿着手机拍短视频,唱浮夸的歌。
被老师训斥后,还相当无礼地冲老师喊「闭嘴」。
警察找到了杰米的社交账号。
其间充斥着色情、侮辱和暴力内容。
各种敏感信息令人头皮发麻。
而这还仅仅只是表面。
警察一开始把社媒当作了解人际关系的工具。
他发现杰米和受害者有过线上互动,以为他们曾是朋友。
但经提醒才得知,在他们的社媒圈,一个简单的表情符号都带着强烈的攻击性和嘲讽意味。
现实中,杰米是杀人犯。
但在社媒中,他也曾是被网暴、霸凌的受害者。
显然,未成年人所处的数字世界已经发展出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体系。
其中充满了大量隐晦的攻击、欺凌方式。
在成年人还以传统语言和价值观判断恶意时,已经有无数未成年人受困于一套新的评判体系和更微妙的敌对关系。
这也使得很多欺凌行为难以被外界察觉,同时也愈发普遍、愈多后患。
很多人将未成年人犯罪归咎于父母教育的失败。
但这部剧中,杰米的父母都十分耐心、温柔。
同样的教育方式下,他们的女儿就很是乖巧、懂事。
这也是因为,他们从未曾真正进入过杰米的世界。
他们还以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看待他的成长。
以为让他乖乖待在房间里,不出门惹事,就是安全的。
却忽视了,他们自己每次打开手机都会被迫接收各种垃圾弹窗。
他们的孩子怎么可能每天对着屏幕,仍保持不谙世事的纯真模样。
心理咨询师在和杰米多次聊天后,惊恐地意识到:
表面上,这个孩子好像什么都明白。
他知道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犯罪,什么是审判。
但仅仅只知道些轻飘飘的概念。
实际上,他从未领会这些词语真正意味着什么。
对于成年人来说,杀人是极端的恶行。
但对这些孩子来说,辱骂、暴力、死亡都不过是点燃关注度的信息。
他们整日沉浸在信息过载的网络上,频繁接触大量强冲突性信息,早已对伤害变得麻木,对痛苦失去了想象。
杀人不过是点开屏幕,看了一千次别人的视频后,自己也点击了录制键。
这几年,曝出不少未成年犯罪事件,涉事者也愈发低龄化。
很多网友呼吁,希望下调刑责年龄。
很多人认为,是网络让孩子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不良信息,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早熟,才会模仿成年人的恶习。
但事实绝不只是如此。
这部剧就说明了,未成年群体不是在模仿成年人,而是未成年群体本身发生了异化。
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了一个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新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群体认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暴力和伤害,成了自我证明和争取认同的手段。
胜利者不是良善者,而是能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迅速回击他人,获得多数人认可的人。
就像剧中所示的,杰米的作案动机是,受害女孩曾经霸凌过杰米和他的朋友,嘲讽他们毫无性吸引力。
后来,受害女孩的隐私照被疯传,遭到羞辱。
杰米便趁人之危,蓄意靠近女孩假意安慰她,没想还是遭到毫不留情的拒绝。
他恼羞成怒,才杀死了对方。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做了错事,反倒觉得自己是出于正义除掉了霸凌者。
完全是键盘侠心态。
剧中,杰米最为情绪失控的一次,不是面对铁证时,也不是决定认罪时。
而是当他意识到,心理咨询师对他流露出了失望情绪时。
他近乎崩溃地质问对方——
「你到底是怎么看我的?你一点都不喜欢我吗?」
可见,他最深层的恐惧始终不是犯罪后果,而是认同感的丧失,被社会彻底抛弃。
这种心理在未成年人犯罪者中普遍存在。
像韩剧《少年法庭》中,未成年人犯罪常常离不开网络这一场域。
13岁男孩杀害并肢解了一个8岁幼童。
作案前他在网上策划、交流犯罪计划,作案后炫耀犯罪成果。
他始终需要自己做的事被他人看到。
未成年人本就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阶段。
而互联网又提供了过于简化、极端的认同体系。
简单的点赞、评论、转发,就能顷刻放大对关注度、认同感的需求。
复杂的暴力、攻击行为也因此逐渐发展为迅速获得认同的极端手段。
现实中也有很多类似新闻。
一些未成年人殴打他人后,会拍摄视频发到网络平台博取关注。
还有大量未成年人参与「开盒」。
不计后果地曝光他人的隐私、攻击他人的弱点,只为了证明自己,寻求认同。
更可怕的是,社会完全低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
学校丧失信心,老师只负责自己的教学任务,将学生行为简单理解为叛逆期。
家长不愿相信孩子在网上有另一幅面孔。
剧中,父母常常看到男孩半夜不睡觉开着灯,却只说让他早点休息。
他们猜到孩子在看色情电影,却一再逃避这个问题。
我们总是忘记去追问,是谁让他们习惯了暴力。
等悲剧发生后,我们才惊觉,他们的世界已经变成这样了。
这才开始反思,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这些年轻的孩子?
当我们责怪未成年人犯下恶行的时候,是否也低估了他们正在经历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