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感觉,并不总是温暖的,有时它却充满了纷争和疏离。
就在我大学毕业回家的那一刻,一个意想不到的景象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弦。
高中时期母亲的离去四年前,我正在紧张地准备高考,生活一如既往。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晚上,父亲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时,他的脸色如纸般苍白,眼睛通红。
我当时只以为他工作太累了,递给他一杯热水后就继续我的复习。
第二天醒来,母亲不见了踪影,父亲告诉我,母亲临时被医院叫去加班了。
这段时间里,父亲突然变得格外关心我,还亲自为我做早餐,准备热牛奶。
等到高考结束,父亲才告诉我母亲已经在三个月前赶往医院的路上遭遇车祸去世了。
他独自承受着所有的痛苦,只为了不影响我的考试成绩。
那晚,父亲颤抖地握住我的手,泪水不停地流。
这个消息像一把刀一样刺痛了我,我无法相信,也无法接受母亲的离去。
父亲此时似乎瞬间老了十岁,整个人都垮了。
父亲的再婚决定大学第一学期快结束的一天,父亲打电话告诉我他打算再婚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气疯了,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
母亲刚走不到一年,父亲竟然打算让另一个女人来代替母亲的位置。
“如果你坚持再婚,那我们就断绝关系吧!
”我一气之下怒吼着挂断了电话。
从那之后,我拒绝接受父亲的任何资助,开始凭借打工和写作维持生活。
我拒绝与父亲谈论他的再婚,也不愿意回家。
我感觉,他已经不是那个我熟知的父亲了。
归家的复杂心情大学毕业的前夕,父亲再次打来了电话。
他在电话那头几乎是哀求地说:“小宁,毕业了能回来一趟吗?
爸爸真的很想你。
”四年的冷战,让我几乎忘记了曾经的家庭温暖。
我答应了他,决定回家看看。
归乡的路上,我的思绪无法平静。
回到那个曾经熟悉的家,我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踏下火车,我看到父亲佝偻的背影,他比四年前更加消瘦,白发几乎覆盖了整个头顶。
家里,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是母亲做饭的味道。
客厅里,一个熟悉的背影在厨房忙碌着。
那张脸让我愣住了,是我从小到大的邻居——林阿姨。
理解与和解原来,林阿姨是在母亲去世两年后才开始与父亲交往的。
母亲生前最好的朋友,情同姐妹的人,她应母亲的托付照顾我和父亲。
林阿姨默默地收拾家,做饭,帮父亲照顾我。
父亲几次想向我解释,但我根本不给他机会。
我清楚林阿姨不是一个陌生的“新妈妈”,她是在继续完成母亲未尽的托付。
她对我和父亲一如继往地好,我眼里满是泪水,对她和父亲心中固有的成见逐渐瓦解。
她拿出母亲最喜欢的一套首饰给我,说是母亲希望我在结婚时能戴上它们。
我明白,母亲的爱一直在,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
回家的路上,我挽起了林阿姨的手,她的眼中充满了感动。
我们一家三口来到母亲的墓前,我流着泪对母亲诉说。
第二天,我们一家在墓前,林阿姨站在我们身后,默默拉着我的手。
那一刻,我明白了,家的概念是可以包容变化的。
亲情不是固定不变的形态,而是不断延续和传承的爱。
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家庭的爱总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温暖我们的生活。
这四年的怨恨和冷战就像雾霾,被家庭的温暖慢慢驱散。
家不仅仅是生养之地,还是心灵的避风港。
母亲的离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她用她独有的方式,通过她最好的朋友,继续照顾并爱着这个家。
人生最大的成长,是学会理解和宽容,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己见。
母亲教会了我用爱看待世界,是爱使我们联系在一起,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在这个重逢的日子里,我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爱,会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