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幕!炒楼花时代终结

环环有房 2024-07-05 20:45:03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救市政策出台的频率令人目不暇接。

曾经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天堑,在救市浪潮的冲击下,已然形同虚设,杭州、南京、武汉、佛山和苏州等核心二三线城市在内的多个城市,出台了购房即可申请落户的政策。

曾经固若金汤的一线城市先后为限购松绑,动作最慢的北京,在坚守了一个月之后,也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购房者来说,这是近几年来最友好的环境了——不仅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创下了新低,而且买到烂尾楼的风险也在降低。

自从港式地产开发模式传入中国内地以来,“卖楼花”在业界风行数十年而不衰。由此而衍生出了控销、炒作等花活儿,并与政策、热点、概念、噱头等合二为一,天衣无缝。

楼市里的真假消息与销售的起伏波动,似配合完美的双簧,有分工有协作,彼此心照不宣,形成共谋。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足以让某城市的楼市掀巨浪,也会让那些掌握内幕消息的提前抢房饱赚一笔。

在一些热点城市频频出现“万人摇”,以及天价茶水费,人们生怕错过了一场又一场的资产盛宴,错失了房价上涨而产生的套利空间。

在这个赚钱的“卖楼花”闭环里,没有输家。

但在行业下行期,“卖楼花”的模式开始了疯狂反噬。

这几年,多少买了暴雷房企所开发的楼盘烂尾,购房者的贷款照还不误,欲哭无泪,求告无门。

比如买了郑州融创城的亮亮丽君夫妇,在房子烂尾后,去售楼部要之前融创承诺的两万多返款。居然还被打了。

比如在河南新乡,恒大御湖天下项目甚至从未真正启动过,一个大门和遍地杂草诉说着购房者们的无奈和悲伤。

十多年前,相关部门就曾对“卖楼花”模式动过刀子。

2003年,央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只能对购买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发放住房贷款,而购买商业用房则需要竣工验收后才能发放贷款。

2007年9月27日,央行、原银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要求,“只能对购买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发放住房贷款。”

然而,在房地产行业的鼎盛时期,这些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政策却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购房者在楼盘尚未封顶之际便已开始背负贷款的重担,但在获利空间的诱惑下,也能甘之如饴。开发商则早已将资金回笼,将烂尾项目的潜在风险单方面转嫁给了购房者。

如今,深圳开始对“卖楼花”模式说“不”:深圳多家商业银行已要求,从7月5日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需在主体封顶后才能放款。

这一举措对于购房者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它从根本上切断了购房者遭遇烂尾楼的风险,大幅降低了购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与不确定性,为购房者的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准备买新房的意向购房者自然欢呼雀跃,但对于部分已办理贷款手续的购房者而言,他们则因自身承担的利率较高而心生不满,部分人群不仅口头上表达了不满与怨言,更采取了实际行动,通过投诉渠道来寻求解决之道。

对于银行来说,深圳的银行开了对房企在建主体封顶后才能放款的先河,为了降低坏账风险,预计其他城市的银行也会跟进。

然而,对于房企而言,这个政策不仅倒逼他们要按时履行保交楼的宗旨,而且加重了房地产在建工程的资金成本,足以让他们集体哭晕!

房企如今的日子有多难过?

据中指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行榜》显示,上半年TOP100房企的销售总额仅为20834.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41.6%,这一数字直观地反映了市场需求的萎缩和行业整体的低迷状态。

头部房企亦难以独善其身,纷纷遭遇市场寒流,销售额突破千亿大关的房企数量急剧缩减至仅6家出。同时,市场分化加剧,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销售额达到百亿元级别的房企数量也大幅下滑至44家,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4家。

资金压力和市场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房企对土地投资的热情大减。2024年上半年,TOP100房企的拿地总额仅为3801亿元,同比下降了35.8%。

房企当前的日子确实异常难过——销售额大幅下滑,土地市场持续低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和经营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银行延缓发放按揭贷款的措施,犹如雪中送刀子,会使得房企的资金链更加紧张。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