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津湖之战历来都是网友们热议的对象,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既有人夸耀长津湖战役我志愿军战士慷慨赴死,也有人愤于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痛苦。
总兵力将近十五万人的十三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达到了恐怖的三分之一,其中60%都是冻死冻伤。
如此巨大的非战斗减员,究竟谁应该承担责任?
今天我们就从后来志愿军各副司令员回国后的待遇,来看当时中央和军委对此战指挥员宋司令的态度。
志愿军历史上前后总共七位副司令员,这七位中的六位后来回国后都被重用,抗美援朝算是他们证明自己的战场。
但是只有宋司令一人是例外,他回国后就再也没有领兵作战过,可以说中央的态度已经非常鲜明了,宋司令是有错误的。
志愿军最初入朝作战时以彭德怀为司令员,以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这三位也是最早的副司令,算是声名显著。
第一副司令邓华将军素来被认为有大将之才,在彭总离开志愿军后曾接任志愿军司令员,并且指挥了秋季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等著名战役。
抗美援朝后邓华回国出任东北军区代司令员,当时全国六大军区首任司令员都是元帅,邓华虽然只是东北军区代司令员但也可见其地位。
后六大军区编制调整,东北改为沈阳军区,邓华为首任沈阳军区司令员,足以说明对邓华的器重。
洪学智老将军虽然名声不显但却是志愿军后勤线的关键负责人,在美军的轰炸下创建了一条砸不烂的后勤线。
因为在后勤上卓越的才能和贡献,从朝鲜回国后洪学智就担任了我军后勤部副部长,两年后更是成为总后勤部的一把手。
直到改革开放后邓公时代,洪学智依旧是我军后勤上的负责人,因此在88年二次授衔为上将,成为了我军中唯一一个两次授衔上将的将军。
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韩先楚,旋风司令虽然比邓华要晚被重用一些,但是其归国后同样先后担任副总参谋长,大军区司令员。
这三位最早出国的司令员是志愿军中最劳苦功高的三位,因此归国后的待遇都不错,基本是大将之下职位最高的几位了。
除了最早的三位副司令外,第二批出国的志愿军的副司令员有陈赓,后期还有杨得志、杨勇两位副司令。
陈赓大将不用多说,我军中的大将第四,但是论军事才能在我军大将中仅次于粟裕,后也升职为副总参谋长。
邓华和韩先楚虽然也是副总参但是基本都是在地方任职,陈赓则是一直在中央和当时的总参粟裕配合工作。
到抗美援朝中后期入场的杨得志、杨勇两位副司令员,后续还都陆续转正了,成为了志愿军第三、第四任司令员。
这两位回国后的地位与韩先楚一样,都是大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是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勇则是北京军区司令员。
除此之外杨勇也曾担任过副总参谋长,他在北京军区司令员和副总参谋长两个职位上多次轮换,算是最被重用的一位。
从邓华到杨勇,我们可以看出这六位志愿军副司令员回国后都是被重用了的,基本都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
洪学智和陈赓则都是总部后期一把手和参谋部副职,从职位上来说丝毫不差,也足以证明他们的贡献和地位。
1955年授衔我军可是有几十位上将的,但是这五位上将加陈赓大将基本算是其中翘楚了,抗美援朝也是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不过在这其中宋时轮上将却成了一个意外。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宋时轮率第九兵团入朝作战,此时的第九兵团可以说代表着第三野战军的脸面。
而且彭总和毛主席也给了宋时轮足够的自主权,毛主席亲自让宋时轮去北京并且承诺彭总要专心负责西线战事,东线完全由宋时轮自己独立负责。
遗憾的是长津湖战役固然打得不错,但是却造成了第九兵团重大伤亡。相比较西线清川江战事的辉煌战果长津湖显得就十分不足了。
虽然长津湖的悲剧有着众多原因,许多人也为宋时轮开脱,但是作为兵团司令宋司令始终是难辞其咎的。
此战后宋时轮向军委写了检讨书,并且回国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后来就一直在学校负责工作。
作为首批兵团司令员、开国上将,宋时轮这个任职其实算是很低了,也足以说明党中央和军委对长津湖战役十分不满的。
从宋时轮和其他六位司令员的不同任职可以看出,这其实就代表了军委和毛主席的态度,算是对宋时轮的处罚了。
从后来七位副司令员的职务也可以看出,长津湖一役虽然展现了志愿军的钢铁意志,但是自身非战斗减员太严重,对于志司和中央来说实在是算不得大胜。
非战斗性减员,没保护好士兵,再厉害的将军也是士兵用生命衬托出的。向牺牲了的英雄们致敬!
苍促入朝、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多、胜利是战士的钢铁意志赢得的。说明其组织、协调、应变能力不足,能不配位。
宋时轮确实指挥有误。不过他还算要脸的,做了检讨,知道冰雕连是他一生的耻辱。国内一些不要脸的媒体,把美帝侮辱性质的宣传,当正面典型讴歌。
党中央和军委在用人上很公正!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穿薄夏服的攻台部队十五兵团进入长津湖。打败美陆战一师。虽然十五兵团战斗力很强。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很秒小的。
长津湖不是胜利了吗?
作者还是先补补历史知识再来写文章,13兵团去过长津湖吗???那是第九兵团宋时轮指挥的部队在长津湖作战…
不了解不要乱说好吗
那你该问问,九兵团为什么十万火急的从东南沿海调往朝鲜,一路上为什么那么急切,连棉衣都来不及更换,就连东北当地的后勤部门都不知道九兵团秘密入朝,紧急调运棉衣,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十几万大军秘密行军,这可以理解,可是,秘密到不通知后勤提前准备好物资装备,这就太他妈离谱了。宋时轮收到得是死命令,必须在某年某月某天某时前赶到某地,一分钟都不能耽搁。怎么能把黑锅都放他头上?
说什么呢,面对美国的飞机大炮钢铁装甲,死人的死从一开始就没个预见吗?临了愿谁呢。当时的朝鲜人民军基本被打惨了全面失去战斗力了,而南韩军队却是生龙活虎全幅武装,等于是志愿军独自对付美国为首的三十多个国家的所谓联合国加上南韩一百多万军队的疯狂进攻,在装备非常落后于对方,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的情况下有这个结果那是天大的胜利了。
给你 20,26,27 三个军,26 军在干嘛呢?
从三野和四野首批入朝参战兵团领导配置,四野远高于三野,搭配合理。
战士们被冻死,不应该是后勤的负责吗?
乱放屁
陈大将任过志愿军代司令员,后调回国办哈军工,在总参由于身体健康问题退出一线!!
十三兵团有一个师换了冬装,基本没冻死人……
宋将军应该是唯一一位没有在统领部队入朝鲜前,自身先行入朝鲜考察的将军;宋将军没有听从伟人的人建议,更早第将预备军投入现场,否则不会有电影金水门战役的惨烈,美陆战一师必遭全歼。
宋是防守型将军,不是进攻型的。
后来记者采访抗美援朝老兵时,一位志愿军老兵说:当时没想到联合国军行动如此快,等国内军队整装再发就来不及了!为了赶时间不得而为之,说白了就是赶时间,装备和后勤没跟上……
47年北渡黄河毛主席就想撸他了
好好读读书再写文章批评人吧!
明明是九兵团,小编愣写成13兵团
三野打仗不如四野,战术也差
宋时轮是解放战争时最善于防守的部队首长,有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说法。
胡诌八扯
想想就难受。零下30度穿着薄冬装,啃着冻土豆,还面对着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评价和安排都很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