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津湖之战历来都是网友们热议的对象,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既有人夸耀长津湖战役我志愿军战士慷慨赴死,也有人愤于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痛苦。
总兵力将近十五万人的十三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达到了恐怖的三分之一,其中60%都是冻死冻伤。
如此巨大的非战斗减员,究竟谁应该承担责任?
今天我们就从后来志愿军各副司令员回国后的待遇,来看当时中央和军委对此战指挥员宋司令的态度。
志愿军历史上前后总共七位副司令员,这七位中的六位后来回国后都被重用,抗美援朝算是他们证明自己的战场。
但是只有宋司令一人是例外,他回国后就再也没有领兵作战过,可以说中央的态度已经非常鲜明了,宋司令是有错误的。
志愿军最初入朝作战时以彭德怀为司令员,以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这三位也是最早的副司令,算是声名显著。
第一副司令邓华将军素来被认为有大将之才,在彭总离开志愿军后曾接任志愿军司令员,并且指挥了秋季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等著名战役。
抗美援朝后邓华回国出任东北军区代司令员,当时全国六大军区首任司令员都是元帅,邓华虽然只是东北军区代司令员但也可见其地位。
后六大军区编制调整,东北改为沈阳军区,邓华为首任沈阳军区司令员,足以说明对邓华的器重。
洪学智老将军虽然名声不显但却是志愿军后勤线的关键负责人,在美军的轰炸下创建了一条砸不烂的后勤线。
因为在后勤上卓越的才能和贡献,从朝鲜回国后洪学智就担任了我军后勤部副部长,两年后更是成为总后勤部的一把手。
直到改革开放后邓公时代,洪学智依旧是我军后勤上的负责人,因此在88年二次授衔为上将,成为了我军中唯一一个两次授衔上将的将军。
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韩先楚,旋风司令虽然比邓华要晚被重用一些,但是其归国后同样先后担任副总参谋长,大军区司令员。
这三位最早出国的司令员是志愿军中最劳苦功高的三位,因此归国后的待遇都不错,基本是大将之下职位最高的几位了。
除了最早的三位副司令外,第二批出国的志愿军的副司令员有陈赓,后期还有杨得志、杨勇两位副司令。
陈赓大将不用多说,我军中的大将第四,但是论军事才能在我军大将中仅次于粟裕,后也升职为副总参谋长。
邓华和韩先楚虽然也是副总参但是基本都是在地方任职,陈赓则是一直在中央和当时的总参粟裕配合工作。
到抗美援朝中后期入场的杨得志、杨勇两位副司令员,后续还都陆续转正了,成为了志愿军第三、第四任司令员。
这两位回国后的地位与韩先楚一样,都是大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是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勇则是北京军区司令员。
除此之外杨勇也曾担任过副总参谋长,他在北京军区司令员和副总参谋长两个职位上多次轮换,算是最被重用的一位。
从邓华到杨勇,我们可以看出这六位志愿军副司令员回国后都是被重用了的,基本都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
洪学智和陈赓则都是总部后期一把手和参谋部副职,从职位上来说丝毫不差,也足以证明他们的贡献和地位。
1955年授衔我军可是有几十位上将的,但是这五位上将加陈赓大将基本算是其中翘楚了,抗美援朝也是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不过在这其中宋时轮上将却成了一个意外。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宋时轮率第九兵团入朝作战,此时的第九兵团可以说代表着第三野战军的脸面。
而且彭总和毛主席也给了宋时轮足够的自主权,毛主席亲自让宋时轮去北京并且承诺彭总要专心负责西线战事,东线完全由宋时轮自己独立负责。
遗憾的是长津湖战役固然打得不错,但是却造成了第九兵团重大伤亡。相比较西线清川江战事的辉煌战果长津湖显得就十分不足了。
虽然长津湖的悲剧有着众多原因,许多人也为宋时轮开脱,但是作为兵团司令宋司令始终是难辞其咎的。
此战后宋时轮向军委写了检讨书,并且回国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后来就一直在学校负责工作。
作为首批兵团司令员、开国上将,宋时轮这个任职其实算是很低了,也足以说明党中央和军委对长津湖战役十分不满的。
从宋时轮和其他六位司令员的不同任职可以看出,这其实就代表了军委和毛主席的态度,算是对宋时轮的处罚了。
从后来七位副司令员的职务也可以看出,长津湖一役虽然展现了志愿军的钢铁意志,但是自身非战斗减员太严重,对于志司和中央来说实在是算不得大胜。
作者还是先补补历史知识再来写文章,13兵团去过长津湖吗???那是第九兵团宋时轮指挥的部队在长津湖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