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两秒钟

霞日东升 2025-04-03 00:02:14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公路上的一声巨响,让三名年轻女大学生的生命戛然而止。她们驾驶的小米SU7标准版在撞击护栏后爆燃,车门锁死、电池起火、智驾系统争议……这场悲剧迅速引发全网震动。人们痛心于生命的消逝,更在追问:当智能驾驶技术日益普及,车企与用户该如何共同守护安全底线?

数据显示,驾驶员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仅38%,远未达到紧急制动的常规力度。但家属认为,系统预警过晚、接管窗口过短,实则是将风险转嫁给用户。

4月1日,小米创始人雷军通过微博首次公开回应,称“心情非常沉重”,并向遇难者家属致以深切哀悼。他承诺小米将“全力配合警方调查,绝不回避问题”,并透露事故发生后已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向警方提交了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根据小米公布的数据,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公里,系统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发出警报并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仍在约2秒后以97公里时速撞向护栏。

针对公众核心质疑,小米回应称:

1. 车门锁死问题:因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暂无法确认车门状态,但强调SU7配备机械应急拉手;

2. AEB功能触发:系统在检测障碍后启动减速,但AEB功能设计上不响应锥桶等静态障碍物;

3. 起火原因:初步排除自燃,推测因剧烈碰撞导致电池或电路受损。

此次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尽管NOA属L2级辅助驾驶,但车企宣传中“自动”“智能”等词汇易引发用户过度依赖。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法规对L2级事故责任认定尚不明确,亟需完善技术标准与监管框架。

雷军的表态虽展现了企业担当,但公众更期待实质行动。事故调查仍在进行,真相需权威机构厘清。这场悲剧不仅关乎三个家庭,更成为检验智能汽车行业安全伦理的试金石——技术狂奔中,生命权应始终高于商业野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