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获得解放的第三天,陈毅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的电文,发送者为李克农。李克农在电文中紧急指示陈毅,务必立即在上海追踪到李静安的行踪,并明确指出,无论生死,都需找到确切消息。李静安究竟何许人也?为何李克农对其如此关注?提及李静安,或许许多人感到陌生,但他还有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李白。李白,本名李华初,1910年出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贫困农家。尽管家境贫寒,他的父母仍尽力供他上小学。当时的学校教师深受五四运动革命思想的影响,因此李白自入学起便开始接触革命理念。尽管后来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但革命的信念早已在李白心中生根发芽。
离开学校后,李白进入一家染布坊做帮手,亲身感受到了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基于此经历,在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投身于秋收起义的行动中,随后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
1931年,中央政府成立了无线电培训班,李白被挑选参加培训,从此与无线电技术紧密相连。培训完成后,他被分配到红五军团第十三军的无线电队,担任政治委员。在他的指导下,这支原由国民党起义军改编的队伍,迅速成长为一支在战场上多次立下战功的精锐部队。
长征启程之际,李白被委任为红五军团无线电通信队的政治委员。他强调电台的重要性,促使报务员们将电台视为至关重要的工具。在长征途中,无论面临多么严峻的挑战,报务员们都没有放弃电台。他们确保了指挥部的指令能够迅速且准确地传达至各战斗部队。
李白指挥的无线电通讯小组,在雪山、草地以及狭隘的山谷地带,都能迅速搭建起通讯系统,对长征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为了深化敌后抗战及增强敌占区隐蔽战线的力量,中央决定派遣李白前往上海执行潜伏任务,目的是建立上海地下党与中央的联系渠道。为确保电台运作安全,组织安排女工裘慧英假扮李白的妻子,协助其工作,随后两人经组织认可结为正式夫妻。在上海成功潜伏后,李白着手搭建首个地下电台。然而,由于设备隐蔽难度大,组织了解这一情况后,派遣了在苏联受过专业训练的涂作潮协助李白。从此,李白与涂作潮在上海开设了一家无线电修理公司,表面上经营收音机维修业务,实则夜间研究适合地下工作的通讯设备。经过约两年的努力,李白成功建立了上海地下党与中央的通讯联系。在涂作潮的指导下,李白还掌握了无线电技术,成为全能通讯人员,为中央提供了大量日伪军和国民党的情报。特别是“皖南事变”发生后,李白迅速传递了事变的真实情况,戳穿了国民党的虚假宣传。
1942年中秋前夕,日军掌控租界区域,随后对共产党人展开了广泛的搜捕行动。尽管李白已把无线电发报机的功率调至最低限度,却依然被日本密探察觉。被捕后,李白夫妇遭受了严酷的审讯,包括使用老虎凳、拔除十指指甲,甚至施加电刑,但他们始终坚守信念,没有屈服。在被囚禁将近一年后,李白在党组织的精心策划下重获自由。出狱后,他改名为李静安,继续在上海秘密活动,寻找机会重建无线电通讯渠道。在潘汉年的协助下,李白潜入国民党内部,担任报务员角色,频繁穿梭于浙江与江西之间,利用职务的便利,传递了大量关于日、美、蒋三方的重要情报。1945年抗战结束后,李白夫妇返回上海。他们原先所在的国民党机构解散,李白便找了一份维修电器的工作。尽管这份工作使他早出晚归,非常辛苦,但李白仍坚持在夜深人静时,使用一台小型发报机与党中央保持联系。为了隐蔽电台位置,李白夫妇不得不频繁搬家。淮海战役爆发后,李白成功地将长江南岸的防御部署情报传送给了党中央。然而,这一行动也导致电台位置暴露,他再次被捕。
根据中央最初的安排,本意是让李白出任新中国的邮电部部长职务。然而,由于李白的生死状况未知,所以在上海获得解放后,李克农迫切想要弄清他的所在。随即,陈毅代表军管会向上海市公安局发送电报,指令查询李白的具体情况。
市公安局立即组建专项工作组,协同李白的妻子裘慧英展开调查工作。裘慧英自上海解放后,已遍访市内各监狱,试图寻得丈夫踪迹,遗憾的是,一直未果。尽管如此,裘慧英心中仍存有一丝期盼。
上海获得解放二十余日后,警方一名留任职员透露信息,称解放上海前夕,有一批囚犯被转移至浦东地区。得知此事后,裘慧英迅速前往浦东查询相关情况,最终确认一个多月前确实有一批人在那里遭到了秘密处决。
依据所得信息,上海市公安局在戚家庙后方发掘出了十二位烈士的遗骸。由于长时间暴露,遗骸已难以清晰辨认。然而,裘慧英还是迅速认出了李白。与李白一同被发现的其余十一位人士,均为地下工作中的关键人物。
之后,有关部门为李白等英雄举办了纪念活动,陈毅元帅亲自到场,并题写“血债必以血偿”,誓言将加害于李白等人的凶手绳之以法。1950年间,上海货物税局沪北分局的职员向公安局报告,提及一位叫李树林的中年男士携带一批军事通讯设备前来缴税。经过对李树林的询问,专案小组获取了一份国民党电监科成员名单。同时,档案管理机构也寻获了两份淞沪司令部稽查处致保密局的电报原件。依据这些情报,专案小组锁定了导致李白电台被破坏的关键人物叶丹秋。数日之后,昆山广播站的一位前员工透露,自己曾在上海电监科参与了对李白电台的破坏行动。专案小组迅速行动,将该员工逮捕,在审讯过程中,他承认了罪行,并提供了更多关于叶丹秋的信息。
不久后,叶丹秋被捕获,他全面供述了破坏李白电台事件的全部细节。事实上,李白被捕后,军统曾考虑将其策反,因其能用小功率电台与延安保持联系,这在军统眼中是个难得的才能,因此他们还改善了李白的监禁条件。但在政权摇摇欲坠之际,国民党变得歇斯底里,李白最终未能幸免,牺牲在了黎明到来之前,终年39岁。叶丹秋作为主要嫌疑人被捕后,其他散布各地的同伙也陆续落入法网。到了1951年,叶丹秋被判死刑,其他涉案人员也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制裁,烈士的灵魂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