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庞统名不副实,说好了卧龙与凤雏,结果他并没有展现出多少才能就死了,唯一的贡献是提出了上中下三策,至于用一天治理三个月堆积的案件,那只能说是杀鸡用的宰牛刀,对整个局势根本起不到多大用处,只能说他才是真正的出身,未捷身先死。
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如果庞统没有早逝,蜀汉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及对诸葛亮隆中对计划的影响。刘备听取了庞统的中策,想要稳步进展,但其实最好的策略是上策,再不济刘备没有把自己的的卢马给庞统,他也不会被敌人针对,哪怕败北,以他的才能依旧能够帮助刘备夺取西川。
庞统死后,刘备才把诸葛亮叫来,在这期间诸葛亮的确出了不少力,但是并不像早期和后期那么亮眼,因为这打的是顺风仗,夺取西川是迟早的事,而且若是按照庞统的上中下三策来看,现在已经是下策,即便这样依旧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可见夺取西川还是相对容易的。
而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连锁反应,诸葛亮原本是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的,他们一个能文,一个能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我们不否认关羽的才能,但是关羽只有一个人,但凡有诸葛亮在后方坐镇也不至于丢失荆州。
诸葛亮的谨慎是非常出名的,有他在后方坐镇,关羽也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再不济,让诸葛亮把庞统给换过来,以庞统的才能和对东吴的了解,他也能够防患于未然,反正对于卧龙和凤雏来说,东吴真的不足为惧。
而这样一来,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有了着落,凭借着益州和荆州,再加上新夺取的汉中,刘备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而曹操距离去世只差一年,如果荆州没有丢失,关羽没有死刘备也不至于大动干戈的和东吴开战,弄得两败俱伤。
这就像一个连锁反应,刘备是在和东吴开战落败之后,郁愤难平,最后死于白帝城,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刘备还没有到油尽灯枯的地步,至少还能活五年,而这五年时间内发生了很多事情,足以改变整个历史,例如曹操死后,曹丕肯定不会闲着,哪怕他忌惮蜀汉,没有废掉汉献帝,以他的能力也无法和这些叔叔辈的人抗衡。
诸葛亮后来六出祁山所动用的只有一路兵马,虽然有东吴配合,但对方毕竟不是自己人,而且这个时候刘备已经把家底赔的精光,诸葛亮能够动用的人手都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压着曹魏打,我们甚至觉得哪怕刘备没有讨伐东吴,给诸葛亮留下大批人才,他都有胜利的希望。
当然,这只是概率更大一些,但如果庞统没有死,那胜利的天平绝对会更加倾斜,要知道刘备看人的眼光可是非常准的,他一开始没有重视庞统,但等到了解到了对方的才华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他给自己当军师,足见刘备对庞统的推崇。
而且看看诸葛亮,他对这个老同学也非常的敬佩,要知道诸葛亮眼光何其之高,能够让他入得了眼的人非常少,庞统就是一个,别人面对诸葛亮,哪怕是徐庶都说萤火岂敢和日月争辉,庞统却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退一万步来说,哪怕关羽丢失了荆州,刘备讨伐东吴失败的结局没有改变,只要有庞统这样的人存在就能够帮助诸葛亮分担压力,至少能够做到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诸葛亮讨伐曹魏的时候有很多次都是因为内部矛盾,他一个人凡事都需要操心,真的独木难支。
北伐这种大事,有他在,可能就不会老吃瘪了。而且,庞统不止会打仗,他治理内政也是有一套,那不起眼的三个月案件,反而成为了一种体现,搞不好蜀汉的内部管理会更上层楼,国力也会更强。
而在战略布局上,庞统和诸葛亮也是不谋而合的,他提出的上中下三策,和当初诸葛亮建议刘备直接夺取荆州,不要顾及刘表的嘱托,结果刘备就是不听,以至于走了很多弯路,他们都有着大胆的一面,懂得把握住时机。
说到底,庞统如果在,蜀汉肯定是如虎添翼,历史说不定真能改写。但是,这些都是假设,真要较真起来,历史的车轮已经滚过,没法回头了。咱们也就过过嘴瘾,想象一下如果庞统没走那么早,三国会不会是另外一番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