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在公开场合提到了中印关系,说得挺客气,回顾了一下两国历史文化交流,还强调双方一直在互相学习。
听上去氛围不错,但重点来了莫迪提到,中印正在解决边境问题,目标是让两国关系恢复正常。他还提到,中印应该有“健康且自然”的竞争,别把分歧闹成争端。

印度一方面想和我们搞好关系,吸引中国企业去投资;另一方面,又想在竞争中占点便宜,希望我们对它“多让让”。中印边境问题由来已久,印度一直强调这是影响双边关系的关键因素。这听起来好像有道理,毕竟边境没解决,关系确实不可能彻底放松。但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就是印度对边境领土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想占点便宜。这几年,印度频频在边境搞小动作,想趁机蚕食我们一点土地。但现实是,我们国家可不是吃素的,该谈就谈,该防就防。现在印度突然着急了,说想尽快解决边境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不是“和平共处”的觉悟,而是经济压力让它不得不调整策略。这几年,印度的经济形势不算太乐观,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心里更是有点慌。特别是特朗普重新上台,情况会更复杂。特朗普那一套大家都知道,说翻脸就翻脸,印度可不想当下一个被制裁的目标。与此同时,印度自己也作了不少“骚操作”。过去几年,印度频繁对我们国家的企业进行审查、罚款,搞得不少中企对印度市场敬而远之。现在经济发展受阻,莫迪开始着急了,明白要想吸引外资,必须改善营商环境。

莫迪用“竞争”来定义中印关系,这个词看似中立,其实背后藏着一整套印度的策略。一方面,印度想在对华关系中保持一定的施压态势,争取更多主动权。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不能玩得太过火,否则局势失控,对自己没好处。所以,莫迪才特意强调“竞争”,而不是“对抗”,摆出一副“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但你也别欺负我”的姿态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表态就更直白了,他承认,中印关系的挑战在于两国同时崛起,如何保持平衡。印度的焦虑在于,我们国家已经崛起了,而印度还在追赶的路上,所以希望我们多“退让”一点。听上去挺有道理,但问题是,国际关系从来不是靠“谁可怜谁”来维持的。印度觉得中印关系“不平衡”,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发展没跟上节奏。可如果把这个“失衡”归咎于我们国家,让我们让步,显然不太现实。对于印度的各种小心思,我们国家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不愿意跟印度搞无谓的消耗,希望两国能够真正成为合作伙伴。中国外长王毅说得很直白:“龙象共舞”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国家也清楚,印度发展慢,不是因为外部原因,而是自己内部问题太多,效率低,基础设施落后,政策环境不稳定……这些才是它的真正障碍。印度如果真想追赶上来,最该做的不是要求我们“退让”,而是先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