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年代剧成为生活流水账,失去了质感和厚度
何常胜在淮南外贸公司的生活,和那个年代许多奋力拼搏的人们并无二致,既充满了欢喜,也充满了挑战。
他有一个特别的家庭——六个女儿。
在那个年代,生这么多女儿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承受更多的压力。
这却是何常胜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电视剧《六姊妹》,揭开了何常胜一家更加曲折的命运和故事。
这部剧尝试着呈现平凡生活中的波澜,勾起了人们对年代剧的情感共鸣,并再次引发了观众们对于历史和家庭的讨论。
故事要从1962年说起,那个年头,何常胜的长女何家丽寄住在她的外祖母家。
这一年,何常胜的母亲,也就是何家丽的奶奶,决定带着她回到淮南。
而此时,何常胜的妻子刘美心刚刚生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女儿——何家艺。
从那之后,何家的日子里既充满了欢声笑语,也遭遇了不少的挑战和难题。
随着第四个孩子何家欢、第五个孩子刘小玲(因为父亲的不满,她随母姓)和第六个女儿何家喜的出生,何家的生活更加琐碎和繁忙。
年代剧总能引起观众的家国情怀,就像《一年又一年》和《父母爱情》这样的经典作品,通过刻画家庭在国家发展中的命运起伏,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厚度和深度。
近年来的作品如《人世间》和《父辈的荣耀》,用深入人心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成长与坚持,这些剧作总是勾起大众浓浓的怀旧感和深深的动人温度。
可是,这一次《六姊妹》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观众心生失望。
虽然该剧试图通过一个家庭的起伏和成长来打动人心,但剧本的平淡和过于写实的琐碎描写,使得整部剧失去了那种引人入胜的力量。
剧中重要情节虽然真实,却没能产生预期的情感共鸣,反而让人觉得缺乏对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深刻描写。
其中一个例子便是长女何家丽,她面对性别限制的不甘和斗志,本应引起观众的共鸣。
她剪掉辫子,要求父母按儿子来养,这一行为本该掀起情感波澜。
剧中的处理却未能深入挖掘这一行为背后的心路历程和家庭反应,情节的展现仅如平静水面上泛起的微波,波澜不惊,难以抓住观众的心。
不仅如此,剧中对于其他女儿婚姻、爱情及生育的描写也显得比较单薄。
比如,大女儿何家丽嫁给了张建国,而二女儿何家文与陈卫国结婚生子,三女儿何家艺甚至未婚先孕。
虽然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剧本的发展过于简单,缺乏对人物在面对生活波折时的挣扎和成长的刻画,使得整个剧情同观众的情感共鸣力大打折扣。
此外,剧中让一批三四十岁,甚至接近五十岁的演员去扮演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这种显著的年龄差距让观众在视觉和情感上的代入感大大减少。
尽管演员们演技出色,但这种设定既不真实也不符合角色的年龄特性,造成了观众难以接受和融入剧情的困扰。
再比如,何家丽和汤家大儿子汤为民的爱情故事,这个情节本有机会展开家庭纠纷和家族恩怨的深层内涵,但最终的处理却轻描淡写。
汤为民多次在工作上刁难何常胜,甚至大打出手,但编剧安排在何家丽婚礼时让刘美心去汤家送喜帖,这一安排显得相当不合情理,进一步破坏了观众对剧情的代入感。
虽然《六姊妹》试图表现女性的存在和价值,却显得过于传统和单调,未能展现女性在社会、家庭和文化中全面的价值。
忽略了现实生活中女性角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对于现代观众来说,显得尤其不足。
总的来说,《六姊妹》尽管在创作上用心良苦,但剧本的平淡和琐碎描写,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和深入的思想层次,并未通过情感和深入刻画打动观众,更像是一部平淡无味的生活流水账。
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在创作和艺术表达中,要真正体现生活的真实与厚重,需要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挖掘。
在创作年代剧时,如何把握生活的真实与历史厚重之间的平衡,如何深刻刻画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这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你觉得呢?
读完这些,是否也感受到这些平凡日常中隐藏着更大的情感起伏和生活哲思呢?
欢迎你分享对此电视剧的见解和感受,让我们一同交流探讨,为生活中的故事增添更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