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一个七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决定拜他为师

言话古今 2024-08-31 11:00:53

《论语·公冶长》中写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可见在孔子的观念中,最好的学习态度便是聪明而又好学,只要有过人之处,即便对方身份低微也要向其讨教,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

在《三字经》中也有“昔仲尼,师项橐。”的记载,而这个项橐在当时仅仅是一个七岁的顽童,二人无论是年龄和身份都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孔子能够从这个孩子的身上学到什么?项橐的身上又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其中的故事。

拦路的神童

据记载孔子在鲁国受到排挤之后,便在众弟子的陪同下开始周游列国,当一行人来到莒国境内时便有了这段佳话。

当时冉有驾着马车在路上向前行进,远远看到一个小孩子蹲在道路中间,于是便放慢了速度,好让这个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离开。

这个孩子抬头看了一眼马车,便低头继续玩耍,丝毫没有让开道路的意思。看到这个孩子不打算让开道路,冉有在车上大声呵斥他赶快离去,这个孩子听到后反而让冉有停止前进。

无奈之下,冉有只好先停住了马车,之后便跳下车来准备教训这个淘气的孩子一顿。然而,坐在车上的孔子在看到这个孩子后,却感到十分稀奇。

虽然只有六七岁的样子,但面对冉有的呵斥,这个孩子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胆怯,这让孔子觉得他不让开道路一定有他的理由。

孔子叫住了冉有,让他看好马车,之后便走到这个孩子的面前,询问他的姓名。在得知孩子名叫项橐之后,孔子便问道:“既然你看到马车过来,为何不让开道路呢?”

只见项橐十分沉稳地回答道:“从古至今,只有马车绕过城池的,从来没有城池躲避马车的道理。现在你的马车要撞到我的城墙了,理应你们绕路而走才是。”

这个时候孔子才注意到在这个孩子的脚边,有一个用泥捏成的城堡。显然他刚才正在路上玩耍,之所以不让开道路,是为了不让马车压坏他的成果。

看着眼前这个孩子,孔子觉得他小小年纪,遇事却如此沉稳,感到十分稀奇,于是便想和他嬉闹一番。

孔子便反问道:“即便是城池,也应该有让马车通过的城门才对。你的城池为何没有城门让我们通过呢?”

听到孔子的话,项橐不慌不忙地蹲下身去,在城堡上画出了一个城门,之后便大模大样地站在一旁,十分恭敬地伸出胳膊说道:“现在城门有了,请大人入城。”

虽然是小孩子的游戏,但项橐从容应对,可见其聪敏过人。

孔子也想看看这个孩子还能做出怎样的惊人之举,于是便拉着他的手说道:“我坐马车赶路,现在十分疲惫,你陪我在路边休息一下如何?”

二人刚刚坐下,远处便传来了送葬的唢呐声,等队伍出现在孔子眼前时,孔子却发现送葬的人们虽然都穿着孝服,但脸上却没有悲伤的神色,反而拍着手唱起了歌谣。

孔子见到之后立刻皱紧了眉头,脸上布满了不满的神情。看到孔子的反应,坐在身边的项橐不由得笑了起来,这让孔子感到十分诧异,询问他为何发笑。

于是,项橐对孔子说:“我是笑您还没搞清楚事情的缘由,便急着发怒,看上去就像一头莽撞的公牛一样。”

听到项橐的话,孔子立刻向他询问这些人究竟为何如此,而项橐随后的一番解释,也立刻让孔子茅塞顿开。

聪明的智者

看到孔子虚心向自己请教,项橐当即向他解释道:“先生有所不知,这些人所唱的歌谣,内容是‘肥猪出圈,野马上羁,金银入柜’,在我们莒国能够唱出这样的歌谣,说明死者有着天大的福分。”

听到这里,孔子依旧不明就里,于是项橐继续解释道:“歌谣中的唱词,指的是女儿出嫁、儿子成亲、老人寿终正寝这三件事。

一位老人在世时能够看到自己的儿女成家,可以了无牵挂地离世,难道不是一种幸福么?”

只见孔子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虽说如此,可是儿女送葬时表现得一点都不悲伤,未免对死者有些不敬。”

对于孔子的话,项橐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老人在世的时候,儿女能够成家立业,了却老人的心愿,并且能够赡养老人,让父母老有所依,便是最大的孝道。

如果老人在世时儿女悖逆,死后却表现得十分悲痛,这种孝道对老人又有什么益处呢?”听到这番话,孔子感到大为吃惊,没想到这个年仅七岁的孩子竟然能有这样的见识,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

随后,他便对项橐说道:“你说的很好,此刻我心中还有两个问题,如果你能答得上来,我便尊称你为老师,如果答不上来你就拜我为师,如何?”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孔子问道:“天上最多的莫过于星星,地上最多的莫过于五谷。你能说出星星和五谷各有多少么?”

听到这个问题,项橐仅仅用十二个字便做出了答复:“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听到这个回答,孔子不由得再一次大吃一惊,同时惊讶项橐的机智。

按照正常的逻辑,项橐应该用具体的数字来作答,这个问题自然无解。

而项橐巧妙地转换了计量的单位,让这个问题从无解变为了显而易见的常识,回答得既巧妙又合乎情理,这也是让孔子心服口服的原因。

虽然对方只是个孩子,但因为有言在先,于是孔子便郑重其事地站起身来,向项橐鞠躬行礼,恭恭敬敬地称呼其为先生,项橐便这样成为了孔子的老师。

从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受人景仰,不止是因为其总结出了诸多的至理名言,更在于孔子能够身体力行地去践行真理。正因如此,孔子的言语才能够对后世产生巨大地影响。

在对待项橐的态度上,孔子一开始或许并不认为一个七岁的孩子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但是当他发现这个孩子的思维确实异于常人,看待问题也颇有见地之后,便真诚地将其视为老师。

这种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并能虚心学习的能力,正是一个智者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言话古今

简介:世界故事集,每日一更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