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创立的福耀玻璃,一直以来在业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2021年的年度报告却令众人大跌眼镜。
一家没怎么听过的信义玻璃,竟然在业绩上远远超越了福耀玻璃。
据数据显示,信义玻璃的年度净利润高达约94.06亿元,相比之下,福耀玻璃的净利润仅为31.46亿元。这意味着,信义玻璃的净利润几乎是福耀玻璃的三倍。
曹德旺一直以来都被大家称为“玻璃大王”。如今,这一称号却悄然被一家小公司夺走。
那么,这个信义玻璃究竟是何方神圣?它背后的掌舵人又是谁呢?
——【·从无到有·】——
信义玻璃的老板名叫李贤义。
李贤义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农村,因为家里穷,所以根本没有钱能供他上学,15岁的时候便辍了学。
辍学在家后,李贤义也没个正经工作,只能是帮家里干干农活,然后打一些零工来补贴家用。十几岁的小伙子正是壮志未酬的时候,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也没什么好的办法赚钱。
在他二十岁那年,生产队需要一个拖拉机手,于是就选上了他。那个时候拖拉机是个稀罕物,谁能被选上开拖拉机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接下来的几年,李贤义不仅能熟练的开拖拉机了,对维修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随着改革开放,看着身边的人已经有开始做小买卖的了,于是李贤义也动了做买卖的心思。
思来想去,这些年自己也就对拖拉机熟悉,那何不自己买辆拖拉机,既可以耕地,也可以帮人送货。
可一辆拖拉机要两千多块钱,他根本拿不出来,于是便向亲戚朋友们借钱,可谁家的钱也不富裕,根本拿不出来多少借给他。
于是他找上自己的朋友,想要试图说服他们跟自己一起合伙买拖拉机,在他的说服下,有8个朋友决定入股。
买下拖拉机后,农忙的时候他们就靠给人耕地挣钱,农闲的时候就给人拉货。赚到钱后,大家一致决定,先不分红,拿着这笔钱继续扩大车队。
仅仅过了三年,他们的车队就又增加了5辆货车。
听闻香港遍地是机遇的李贤义,与合作伙伴们商议,是不是可以考虑前往香港开展新的业务。
经过集体讨论,众人达成一致意见: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原地管理车队,而另一部分人则前往香港探索新机遇。
在对香港市场进行了一番调研后,李贤义决定开设一家汽车维修店。原因在于,香港汽车数量众多,但维修店却相对稀缺。
同时,汽车维修也是他所擅长的一项技能,且相较于其他行业,该行业的成本相对较低。
修理店规模并不大,刚开的时候也没什么生意,可慢慢的因为李贤义为人仗义,不乱要价,而且修车技术也很好,回头客渐渐地多了起来。
生意好了,李贤义的店也越来越大,后面直接成了一个汽车综合服务公司。
——【·生产玻璃的契机·】——
1985年,越来越多的香港公司到内地办厂,李贤义自然也受到了邀请。最终他决定开办一家汽配厂,也算是继续干自己的老板行了。
可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李贤义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一些汽车零件,国内居然没有工厂能够生产,每次用都要从国外订货,耗时耗力不说,价格还很高。
就比如这个汽车玻璃,原本出厂价也就一百来块钱,结果经过一系列的加价,最后卖出去的时候,竟然要上千。
于是李贤义萌生了要自己生产玻璃的想法。
虽然修汽车是一把好手,但是生产玻璃完全就是一个新人。因为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所以他们的厂房也没敢建的太大。
带着高薪挖来的技术人员,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一行人都在车间里面熬着。
就这样,熬了三年,终于是将质量合格的玻璃给生产出来了。
可产品生产出来仅仅只是第一步,倘若无人知晓,那根本就卖不出去。
眼看订单越来越多,李贤义也开始扩建厂房,建新的生产线,将工厂生产的玻璃更是远销海外。
因为价格低,还被美国的公司告上了法庭,说他们涉嫌低价倾销,面对污蔑,李贤义也没有妥协,直接选择硬刚。
聘请专业律师,准备各种材料,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信义玻璃也因此在国内外更加畅销。
后来李贤义又开始转战浮法玻璃,毕竟这是生产汽车玻璃的重要原材料,而且一些比较精密的电子一起也需要浮法玻璃。
进入2000年后,光伏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极具商业敏锐度的李贤义,自然也洞察到了光伏领域蕴含的巨大市场前景,毅然决定涉足光伏玻璃业务。
随后,在2008年,他成功创立了信义光能。
就这样,信义集团一方面牢牢稳固住玻璃生产这一传统老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能源这一全新方向,开启了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到了2021年,信义集团的总资产飙升至1282亿港元。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其营收利润表现极为亮眼,数额将近是福耀玻璃的三倍之多 。
而这些年,除了做生意,李贤义也是热衷于做慈善,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不仅如此,他还捐建了100多所小学,以来弥补自己当初早早辍学的遗憾。
它可以像曹老一样的大爱祖国与人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