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上小学的马继业,翻垃圾桶捡瓶子,被同学们围着霸凌。妈妈从监控看到很愤怒,而爸爸看了虽然心疼,但也没做任何帮助,甚至在过后也假装不知道。
这段看得真心让人愤怒和难受。有些苦可以让孩子吃,有些苦不可以吃,靠打压长大的孩子,很难有健全的人格。
电影中老马说的没错,三观习惯要从小抓起,但霸凌这点,让人有点窒息了,父母没有站在孩子心理角度考虑,任由别的孩子欺负,从小被霸凌,对孩子的心理伤害终身的。
事实证明,捡瓶子影响马继业一生,到高中还被同学叫破烂马,就算最后脱离父母掌控,去参加马拉松比赛,看见瓶子还不自觉的停下脚步捡瓶子。
可见,捡瓶子这行为已经成为不需要思考的下意识行为。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
记得上小学时,我爸为了培养我的独立能力,坚持让我自己走路上学。
有一次下大雨,我淋得像只落汤鸡,同学们都笑话我。
回到家我哭着告诉爸爸,他却说这是锻炼我的好机会。
那时候我觉得很委屈,但现在想想,或许他的用意是好的,只是方式欠妥。
每个父母都想让孩子变得优秀,但方法真的很重要。有时候我们觉得是在磨练孩子,实际上可能正在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葬礼戏
假扮奶奶的李老师提前暴露了,为了不影响马继业高考,老马给李老师安排了场葬礼。
葬礼上,当所有人都在拼命演戏,只有孩子跪在地上哭得肝肠寸断。
我觉得李老师已经意识到不该用生死来欺骗马继业,坐起来喊继业的名字,奈何父母还要一条黑路走到底,拼命掩饰把李老师推走。
甚至老马说:"能有几个人体验到亲人复活啊,这已经是他人生一大幸事了。"
葬礼这场戏甚至让我觉得讨厌,人生不该拿生死开玩笑,不该拿生死欺骗一个孩子,这是对一个孩子信任上的毁灭。
很多观众被诈尸这段逗笑,我只觉得心疼无奈和可悲。
这场戏让我想起了我高中时的一个经历。
那时我奶奶生病住院,家里人怕影响我学习,一直瞒着我。
直到高考结束,我才知道奶奶已经去世了。
当时我感到既悲伤又愤怒,觉得被欺骗了。
虽然我理解父母的用意,但这种善意的谎言反而让我更加痛苦。
善意的谎言真的有必要吗?我们总是觉得隐瞒是为了保护,但有时候真相才是最好的礼物。
高考交白卷
马继业发现父母的真面目后,在高考时交白卷。
如果说马继业家很穷,寒窗苦读十年,只为了今日高考能改变命运,交白卷的行为对不起自己和家人辛苦付,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如果他是发现自己家很有钱后交白卷,是否理解为任性行为,反正考不考无所谓,有殷实的家底兜底,有钱任性试错,成本低,可以随意摆烂。
为啥马继业可以考完所有科目再逃离父母,跟父母对抗。虽然说只有高考两日不在父母监控一下,那可以考完最后一科再反抗也不迟呀。
而他交白卷行为是否会误导一些普通家庭孩子,为了所谓追求人生自由放弃学习。
说实话,看到这一幕我心里五味杂陈。我想起了我高考那年,也曾因为压力太大萌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最后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我庆幸自己没有冲动行事。
高考确实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机会。我们应该教导孩子,即使遇到挫折也要负责任地面对,而不是轻易放弃。
这部电影,用喜剧来表达,弱化了一切恶,然而悲哀是底色,而全剧的悲哀只有马继业一个人。
它想讽刺的或许是中式教育的可悲,又或许是父母过多干预孩子人生的后果。
但这部电影真的讽刺了吗?
观看完,有些观众表示:我竟然可悲的认为,马继业被培养得这么优秀,还挺羡慕的,而且父母也爱他。
有些家长:父母都牺牲到这个份上了,把他教育成了人才,还有啥不满足的呢?最后孩子不都挺优秀的吗?
这部电影,各入花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感,有同情马继业,也有羡慕马继业的。作为喜剧,嘻嘻哈哈一笑而过,但每个价值观有待商榷!
说到底,《抓娃娃》是一部引发争议的电影。它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种极端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方式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过度的控制和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
同时,我也觉得电影中的一些情节确实有些过于夸张。比如,父母为了"教育"孩子,不惜编织一个又一个的谎言。这种做法不仅不道德,而且可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但是方式很重要。爱不应该是束缚,而应该是给予wings让孩子飞翔的力量。
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一个听话的"工具人",还是培养一个独立思考、有责任感的人?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抓娃娃》是一部喜剧片,但它触及的问题却很严肃。它让我们看到,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可能会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爱和信任。
也许,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放手。不是塑造,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启发。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问大家:如果你是马继业的父母,你会怎么做?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imageimage
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思考的空间。它不仅仅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马继业的父母,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需要反思: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孩子的需求?我们的爱是否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而非力量?
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我们过分关注成绩、名次,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希望孩子"成功",却忘记了每个孩子对成功的定义可能都不同。
也许,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强加我们的期望于他们身上。
电影中的马继业最终选择了反抗,这或许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也反映了长期被压抑的情感的爆发。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能够更早地倾听孩子的声音,是否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们的责任不是替他们做选择,而是给予支持和引导,让他们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
回顾整部电影,虽然有许多令人不适的情节,但它确实成功地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方式的反思。它告诉我们,爱不应该是束缚,教育不应该是强制。真正的爱,应该是尊重、理解和支持。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教育者,我们都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用真诚和智慧来对待下一代,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勇气。
这部电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也许,真正的成功不是考上名校、赚大钱,而是成为一个快乐、独立、有责任感的人。
让我们一起思考,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如何平衡梦想和现实,如何在给予指导的同时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或许是《抓娃娃》留给我们最valuable的思考题。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下一代点燃追求知识、探索世界的火焰,而不是用我们的期望来束缚他们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