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技术的出现,是军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现如今军工大国们都在追求、普及的顶尖技术。世界上第一款隐身战机,美军F-117A“夜鹰”攻击机,一经出现,就被军迷们披上了魔幻色彩,它的“来无影、去无踪”,“于万军之中取敌首级”,在当时几乎成为一款无解的超级武器。直到在南斯拉夫战场上,第一架F-117被击落后,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但在如今的空天战场上,隐身战斗机依然是大国空军的第一梯队成员,隐身和反隐身的斗争俨然成为现代化战争的主要攻坚点。
显然,在军工大国的科技树杈上,隐身技术已日趋成熟,产能也逐渐释放。
但截至目前,隐身技术,尤其是隐身涂料等吸波材料,也仅被广泛应用于作战飞机,且并未大规模普及。那问题是,优势如此明显的现代化技术,为何不被大力推广,实现海陆空“全军隐身化”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一个字儿——贵。
我们从头说起。
制空权大家都知道,是战场上最重要的领域,几乎没有之一。各家各户都恨不得把最先进的技术都堆叠到空军力量,尤其夺取制空权的排头兵——战斗机身上。可如此一来,拥有隐身机体设计,被隐身涂料完全包裹的五代机,成本就是天价。
世界上第一款五代机,隐身战斗机F-22,在2009年的造价就高达1.5亿美金。被戏称为“四代半”的俄空军苏-57战斗机,造价5000万美金以上。素来勤俭节约的中国空军,生产一架歼-20的成本也将近1亿美金。
水面舰艇的隐身则是利用改变外形设计,减少雷达反射值和方向来实现的,造价相对低很多。
那陆军呢?坦克有“陆战之王”的美誉,有必要搞隐身吗?
隐形坦克已经不是设想,2013年,波兰防御和英国BAE公司联合研制了一款代号为PL-01的隐形坦克。
该坦克外部包裹了特制的ADAPTIV“瓦片”式隐身装甲,具备吸收雷达波的功能,表面温度可调,因此能大幅改变红外特征,比如把重达35吨的钢铁堡垒变为一辆小轿车。当然这并不能欺骗肉眼,却能欺骗红外探测仪和雷达,所以一般的飞行器很难发现PL-01坦克。可以想像,这种技术一旦被投入实战,将大大提高坦克的战场生存、突围能力。
不过据波兰公司负责人透露,由于该坦克制造成本高昂,不够皮实等原因,距离投入实战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直到今天,PL-01坦克依然没进入量产阶段,高昂的研发费用都打了水漂。
显而易见,隐身材料这么诱人的东西,固然是多多益善。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说到底还是个金贵东西。就坦克的作战环境来看,如果想保证隐身性能的持续性,一天一小修,三天一大修是免不了的,这保养费未免太让人咋舌。如果遭到地毯式打击,发生大规模战损,经济损失更是难以承受之痛。
所以说,坦克隐身在现阶段只是一种美好设想,也许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