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一切未知事物,究其理,明其因,归纳总结,推理演算,寻其内在“规律”,借以服务人类。天文学家探索的目的,是研究宇宙奥秒之理,观测天体动态演变,寻其动变之规律,预测天象之异常,为人类“地球家园”保驾护航,也为人类“太空梦想”奋力扬帆。
其实,不止科学家、天文学家等喜欢探索研究,地球人类基本上都喜欢探索研究宇宙。
几乎每个人都喜欢仰望星空,喜欢观望天象,有着对无边浩瀚宇宙之向往憧憬——太空梦想——恣意遨游整个宇宙。
我们知道,宇宙主要有显物质(行星,恒星,星云,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暗物质和暗能量等组成。那么,宇宙之外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一句古哲言:「外无界,内无极」。不同领域研究者,对此哲言有不同的理解解释。如果让水木理解,水木觉得,以此语来形容宇宙很是恰当——宇宙之状,没有大小可言——宇宙向外探索非常大,大的永远寻不到边界;宇宙向内探索又非常小,小的永远看不到极限(哪怕人类科学家向“夸克”扣门而暂时无法打开,但并不代表最小的宇宙粒子就是夸克)。
根据量子理论,宇宙应是多重的,那么多重的宇宙会是什么样子呢?
研究者关于多重宇宙的观点,曾经大致分为四种(可查阅「水木长龙」或「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的早期文章,2017年12月25日发布的《站在宇宙边缘将会看到什么,科学家揭开…》):串并联宇宙论,量子意识宇宙论,环层相套宇宙论,螺旋内外两旋宇宙论。为便于读者朋友理解,此处补充完善一下原先文章论点。
串并联宇宙:源于黑白洞理论。多重宇宙如串珠般首尾相连,若黑洞为出口,白洞为入口,进入黑洞的同时又从白洞一边出来,进入下一个宇宙内。
量子意识宇宙:源于量子力学理论。宇宙由观察者意识作用而成,随观察者意识而改变。观察者意识状态的不同,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宇宙形态。所有宇宙形态都处于“隐模式”状态,即处于待激活的叠加态,直至观察者意识“激活”隐模式宇宙状态,导致“隐模式”宇宙的波函数坍缩。
环层相套宇宙:即前面所说的「外无界,内无极」。宇宙层层相套,一层一层,如同洋葱一般。每一“葱皮”表面至下一“葱皮”之间的空间(不包括下一层但包括上一层的“葱皮”)构成一个宇宙。这样的多重宇宙有无数层,向外没有最外层,向内也没有最内层。
螺旋内外两旋宇宙:每一种宇宙都呈螺旋型进化演变。即所有的多重宇宙,都沿螺旋形的进化轨道从低级向高级状态进行演变。沿螺旋向内演变,宇宙进入微观界态;沿螺旋向外演变,宇宙进入宏观界态。而微观界态与宏观界态,单从宇宙而论,并无本质区别。即表象大小之不同,并不代表其内在本质也一样。
比如,微观世界里的一颗原子,在人类科学有限的水平内,怎能否定其内部不存在同样丰富多彩的宇宙世界,甚至比我们所在的宏观宇宙更丰富多彩,蕴藏有更大更多的能量?可以思考一下原子弹的威力,科学以裂变聚变解释,果真如此吗?有无可能,未经许可强行挪用了微观宇宙——原子宇宙——里的真空能量?果如此,每一次的强行挪用,对微观宇宙里的生命都是一次无可估量的大销毁,岂不哀哉!
有科学家兼哲学家与宇宙探索者曾说过这样的话,大致意思是:宇宙之形态,并无大小之区分,人类视界造成的假象而已。也就是说,原子的世界,并不一定真的就比我们所定义的宏观宇宙小,甚至里面的空间更大(可查阅「水木长龙」2017年08月08日发布的文章《原来真是一花可以装下我们一宇宙,一沙可以提供给我们居住的空间》),生命种类更多。人类探测不到,说明科技水平尚有限,并不能以“看不到”而认定其不存在,不是吗?
如果爱因斯坦在后半生能够明白「大小本无别,宇宙本无宏微之分」的道理,或许也不会带着“寻找大统一理论”的遗憾离开我们这个世界。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