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5首古诗词:抑郁中自嘲,沉痛中宽慰自己

香巧浏览文化 2024-11-09 03:28:02

01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唐·孟浩然《自洛之越》

孟浩然虽然一生布衣,但是,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名震京诗的人,就连王维也诗写赞美说他“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李白对他的清高隐逸、傲视王侯的品性、风度极及仰慕,并写下了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就连杜甫也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又称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孟浩然在盛唐五大诗人中成名最早的,当他崭露头角的时候,王昌龄正在西北漫游,李白还没有出川,王维刚考中状元,杜甫还在勤工俭学呢。

那时候的孟浩然生活的很是滋润,不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他在归隐期间过得非常悠闲,经常游山玩水,寻幽探胜。

好友都鼓捣他,说现在是盛唐时期,知识分子有了空前的政治地位,你潜心读书,才华横溢,参加科举,登上政治舞台,或者投笔从戎,也能落个名垂青史。

三十九岁的孟浩然果然参加了科考,出身于布衣而又秉性正直的才子,要进身仕途,谈何容易。

这次考试未中,加之自己无意之中说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受到唐玄宗斥退,孟浩然这次到长安寻求政治上的出路是失败了,只好离开长安。

开元十七年,四十一岁的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夏秋季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他的那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可以清晰的看到求官失败的经历使他的心情烦闷,他自知已经彻底失去出仕的可能了。

栖栖遑遑地度过了人生三十年,文名武功两个都没有任何成就。到吴越来寻觅好山好水好风景,皆因厌倦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

乘一叶小舟到镜湖上尽情游玩,在谢灵运画像前致敬作个长揖。姑且享受着眼前这杯中的美酒,何需要去计较世上的功名利禄?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三十载”,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到举成数为三十载。

“书剑两无成”,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实是愤激自嘲之语。

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但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

“且乐杯中物”是借用陶渊明的《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

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虽然没能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出与不出也只好作罢,我还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在理想与现实不能达成一致之时,只能自宽自勉的退其次之,曰:我天生就合适做个隐士。

02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罗隐〔唐代〕《感弄猴人赐朱绂》

据说罗隐长得非常丑,但才华又相当出众,他的诗语言清丽唯美,《唐才子传》上称赞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

十二三年我困于考场历尽艰辛,多少良辰美景也只能不去问闻。还不如去购买一只小猴子耍弄,逗得君王开心一笑就绯袍加身。

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只有一个耍猴的。这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随朝站班。

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身穿红袍,就是“赐朱绂”,并给予称号叫“孙供奉”。

罗隐这首诗,用作者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诗的前二句概括诗人仕途不遇的辛酸经历,嘲笑自己执迷不悟。“十二三年就试期”,说他十多年来一直应进士举,辛辛苦苦远离家乡,进京赶考,但一次也没有考中,一个官职也没有得到。

为了赶考,只得离开美丽的家乡。科举入仕一直是诗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前后屏居京城十四年以上,竟日苦读,奔走科场,几乎与一切人间美景隔绝。

反过来说,倘使不赶考,他就可在家乡过安逸日子。所以这里有感慨、怨恨和悔悟。

他对唐昭宗赏赐孙供奉官位事发感慨,自嘲不如一个耍猴的,讥刺皇帝只要取乐的弄人,抛弃才人志士。

诗人自嘲不如耍猴人,看似羡慕,实则是对君主的辛辣讽刺,其中蕴含着诗人巨大的悲愤。昏君不可救药,国亡无可挽回,这也是诗人对李唐江山每况愈下的隐忧。

03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苏轼《纵笔三首·其一》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

作者在诗中自嘲衰老。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须发萧然,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

小儿子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

诗人为了表达欢悦的心情,有意借儿子的话引来“喜”字;儿子之喜又引来他的“一笑”。但在“朱颜”与“喜”之前,先着一“误”字;经过“一笑”之后,又点破“朱颜”原是“酒红”。

对儿子之喜的否定又回到对衰老的肯定。这里,诗人的情绪改变了,诗境改变了,但前面所写的可伤之事并没有改变。

诗篇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情绪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内容的反复的否定和肯定,表现了诗人能用达观的态度、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和描写引人感伤之事。

苏轼在政治上最大的挫折就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写的诗作被人曲解,罗织罪名,最后被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州,受尽了折磨。

经过宦海浮沉,经过世事打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的坚强,豁达。他假借小儿的嬉笑,掩饰了自己的酸楚,显得曲折坦荡,情趣风生,着实有过人的胸襟和笔力。

04

插脚红尘已是颠。更求平地上青天。

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波不用钱。

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

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

——陆游《鹧鸪天·插脚红尘已是颠》

乾道二年(1166年),是年陆游四十二岁。这一年春,陆游在隆兴府任上被免官。他二月初离任,取陆路经临川、玉山入浙,于五月间抵里,开始了在三山西村的闲居时光。

一个人生长在人世间已是够癫痴了,再去孜孜追求功名富贵、企图飞黄腾达,那就更加癫痴。

最近生活道路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山阴家乡,自己有一条船,可以在湖面自由往来,不用花钱。

市中买酒,江上采菱,画船听雨,醉后披蓑衣而睡。自己真是可笑,长期糊里糊涂地生活,觉悟时已经迟了四十多年。

一开始,他用自责的口吻,抒发愤愤不平的感慨。陆游从三十四岁出任宁德主簿开始走上仕途,到四十二岁被免官,八年期间调动频繁,却一直未被重用,自然会有满腹的牢骚。

他自已抱怨说,“插脚红尘”步入官场,这本身就是一个痴呆的人所作出的错误选择,可还想高升,还想被重用,这就像“平地上青天”一样的不切实际。

接下来的两句,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渡不用钱。”如今被免官,这倒好了,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归乡闲居。

三山、镜湖自有山水之胜,闲居于此,正如李白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又如苏轼所说“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这个时候的他早收起了万丈雄心,说自己不仅痴呆而且还“真堪笑”,见事太迟,一直迟了四十午,还不知道生活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看来,过去的四十年算是白活了。

陆游出生在公元1125年,次年就发生了靖康之难,他一生并不热衷于功名,而且奔走呼号,到临终留下遗言,无不和抗金有关,这就么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最后被投闲置散,问谁能受得了。

05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宋·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

这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这两句应题,大意是说,他不在往临安的路上奔波,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

他想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辛弃疾显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断然不会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

辛弃疾文武全才,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都如虎挪狮拏,龙腾象踏,他一心报国,雄心壮志,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废置闲居,报国无门,可想而知他有多抑郁难奈。

他真正的用意就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

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片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表现宁学躬耕者不屈其志而得真名的精神。

过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

自南归以来,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转徙不停,一个“却”字,实又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一腔热血灵魂,无处安放,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

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篇末承转,说明人世无君子可处,只好与松竹花鸟为友,无奈兼以自我开脱。

所谓道不相同,不相为谋,既然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倒不如与一松一竹,山鸟山花做好弟兄,还来得轻松自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一直是骄傲的做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2 阅读:103
猜你喜欢

香巧浏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