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什么不杀张学良,而是选择将其软禁?

正如历史说 2025-01-14 04:47:13

1931年“918”事件后,侵华日军不断地侵吞我国国土,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社会各界给出的反映却是不同的。

有人积极奔赴前线与日寇作战,有人纷纷响应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有人缴械投降,谄媚日本人,更有人直接掉头,枪指自己的同胞。

彼时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令人哗然。

幸而国民党内部都是庸碌之才,张学良等人都看出了这个决策的弊端,所以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兵谏蒋介石,劝说其联共抗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

蒋张关系

张学良并非不忠不义之辈,之所以要发动兵谏,也是无奈之举。

先抛开国家大义不说,他与日本人还有一段血海深仇。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可是坐拥几十万军队的大军阀,虽然张作霖的崛起与日本人支持有很大一部分关系,但根本上东北军还是中国人。

后来随着日本人的胃口越来越大,翅膀硬了的张作霖也不乐意了,公然开始与日本人唱反调。

两者之间本就有些不愉快,后来蒋介石来了,张作霖担心蒋介石的势力会威胁到自己,于是又请求日本人提供帮助,助他打退蒋介石。

日本人也是睚眦必报,表面上答应帮忙,但关键时刻却掉了链子,导致张作霖损失惨重。

至此,张作霖与日军反目,于是便发生了后来的皇姑屯事件,当时张作霖乘坐的列车被日本关东军炸毁,一代军阀张作霖也重伤不治身亡,张学良也因此对日本人恨之入骨。

彼时张学良不过27岁,却已经扛起了大业,并且冷静分析局势后,他意识到东北不是蒋介石的对手,更不是日本人的对手,若要在这夹缝中求得生存,只能与蒋介石握手言和,依靠蒋介石这棵大树,他才能报那血海深仇。

当然,张学良坐拥十几万东北大军,选择投靠蒋介石也不是单单因为这么一个原因,虽然彼时的张学良年纪尚轻,威望也不似张作霖那般高,但他也有一定的前瞻能力,时局不利时,需得以退为进,能屈能伸,反而成就张学良大丈夫风骨,事实也证明,他保住了十几万东北军的性命,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加入蒋介石阵营后,蒋介石对张学良也是极为重视,要头衔有头衔,要物资有物资,东北军也一步一步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正规部队。

张学良的归顺于蒋介石来说,也是如虎添翼,蒋介石甚至与张学良以兄弟相称,足见蒋介石对张学良的重视程度。

在政治上,张学良也是蒋介石的一柄好刀,张学良不但能在战场上为蒋介石排忧解难,在党内很多关键决策上,他也能坚定不移地站在蒋介石的这边,正因为如此,张学良的地位逐渐在国民党凸显出来,一度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但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人物,竟然会兵谏蒋介石,将其软禁,也是令人没有想到的,蒋介石自己估计也没有想到,所以才会落入张学良的“陷阱”。

兵谏

1931年,日本炮轰沈阳北大营,继而又陆续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侵华战争已然打响,日本人野心勃勃,接下来必定是逐步南下,入侵中原。

彼时作为中国实力最强的党派领袖,蒋介石应该站出来带头抗日,将侵略者打出去,为国立威,从而也能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与信赖,这对于蒋介石来说,明显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但蒋介石却听信的小人谗言,加上他本人对共产党的个人偏见,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策,他无视侵略者的铁蹄,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

“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在国内引起的轩然大波,东三省的老百姓还在战火中苦苦挣扎,国民党却在部署如何将共产党一网打尽。

坐拥三十万东北军的张学良本想与日军拼一拼,但蒋介石的错误决策让他不得不放弃东三省,带着军队撤离。

当年“少帅”的名声在东三省有多响亮,彼时张学良的名声就有多臭,没有人骂蒋介石决策错误,但所有人都指着张学良的鼻子骂,说他不战而退,丢了东北军的脸,不配继承他父亲的衣钵,张学良还是太年轻了。

就连张学良手底下的将士都看不起他这番行径,一时间,张学良陷入了舆论深渊。

这恐怕是张学良这一辈子做过的,最后悔的决定,也许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也许是为了给父亲报仇,也许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又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1936年,张学良做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行动,兵谏。

在家国大义面前,张学良大彻大悟,他第一次意识到蒋介石的决策是错误的,他与蒋介石不是同路人,因为蒋介石的敌人是共产党,而他的敌人是日本人。

但即使这样,张学良对蒋介石还是保持着绝对的忠心,他寄希望于劝说,希望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蒋介石暂时放下个人成见,一致对外。

遗憾的是,数次劝说都没能改变蒋介石的心意。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了兵谏,活捉了蒋介石,又联合共产党逼迫蒋介石签下了六项协议。

至此,内战正式停止,国共展开合作,联合抗日。

这是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结果,张学良用一种极端又极其危险的方式做到了,但此举又有极大的危险。

蒋介石是一个心眼并不大的人,也可以说是睚眦必报的人,张学良此举无疑是损害了他的威严,让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丢尽了脸面,所以事后,蒋介石的去留成为一个大难题。

首先,国民党内许多人因为觊觎蒋介石的位置,所以是不希望蒋介石能活着回去的,其次,因为害怕蒋介石报复,张学良等人也不敢轻易放蒋介石回去。

这该怎么办呢?张学良陷入了两难之中。

关键时刻,周总理为张学良给出了良策。

首先,周总理认为,蒋介石必须活着回去,否则这次兵谏就变味了,会变成“篡位”,这样一来,即使张学良是正义的,也会被有心人说成别有用心。

其次,蒋介石若不回去,国民党一定会有别人出来主持大局,这样一来,谈判也成了空谈,国民党新的主事人,未必会同意联合抗日。

其三,周总理认为不必担心蒋介石反扑,因为共产党愿意给出最大的诚意,奉蒋介石为最高领袖,听从国民党调遣,只要他能带头抗日。

这最后一条已经是我党给出的最大诚意,这也是蒋介石日思夜想的结果。

张学良被周总理的诚意所感动,也被共产党人的大局观所震撼,若不是将家国大义奉为己任,谁能又能主动让出到手的权力呢?

经过多番思考,张学良决定放蒋介石回去,但这决定也遇到了阻碍,要让蒋介石活着回到南京,也是个难事。

张学良的决定

西安事变成功后,蒋介石的去留成为一大难题。

有人建议继续软禁蒋介石,有人建议杀了蒋介石,而张学良与周总理恳谈一番后却觉得,蒋介石一定要释放,不但要释放,还要保证他安然无恙回到南京。

张学良的初心本就不是为了杀蒋介石,所以他接受了周总理的意见,但即使如此,他也担心手底下的人会对蒋介石不利。

思来想去,张学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去,一来确保蒋介石的安全,二来也可以让蒋介石看到自己的忠心。

可惜的是,张学良太高估蒋介石的肚量,护送蒋介石回去这个举动无疑是愚蠢的。

飞机落地那一刻,张学良一生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蒋介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将张学良软禁了起来,并且一关就是半个世纪,少帅的一生就此蹉跎在了宅院之中,直到蒋介石去世十五年后,他才获得自由,但彼时张学良已经垂垂老矣,再不见当年少帅的风华。

那么问题又来了,蒋介石既然这么恨张学良,为什么不干脆杀了他,而是选择将其软禁这么多年,还要废那么多的金钱来养这么一个“无用之人”?

事实上,蒋介石做这个决定,也是无奈之举。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蒋介石不可能放了张学良,因为他僭越了,越了蒋介石的权,不听从调遣,让蒋介石丢了大脸,威严受到了挑战。

倘若放了张学良,那恐怕国民党内就会再出现无数个“张学良”,后果不堪设想。

但纵使如此,蒋介石也不可能杀了张学良,这里面有好几个原因。

其一,直接原因,张学良救了蒋介石的命,若不是张学良,蒋介石很可能不能平安回到南京,如果刚刚脱困就杀了张学良,那蒋介石一定会背上恩将仇报的骂名,本来放弃抗日就让蒋介石失去了一部分民心,如今他不能再失去这仅剩的威望了。

其二,蒋介石以全国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刚和共产党达成共识,联合抗日,如果杀了张学良,就说明蒋介石是被迫抗日,不是真心,但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又是举国上下共同的愿望,此时蒋介石若表现出“不愿”,那就彻底失去民心了。

其三,经此一事,蒋介石已经明白国民党内有哪些人对他不服,他不能再大开杀戒树立更多的敌人。

其四,张学良来了南京,但张学良的东北军还在西安,留下张学良,东北军名义上还是属于国民党,若要调遣东北军也方便得多,杀了张学良,恐怕东北那帮子人会独立出去,也许会反扑为张学良报仇也说不定。

所以思来想去,张学良不能杀,不但不能杀,还要将其好好养着,留在手里就是一张王牌。

就这样,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了整整半个世纪,其间不管是我党还是东北军,都积极设法进行营救,但都没能成功,后来蒋介石败退后,张学良也被带到了台湾,营救的机会就更渺茫了。

多年来,很多人都对蒋介石软禁张学良的目的存疑,尤其是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张学良已然成为一张无用的牌,但蒋介石还是没有打算放了他,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交代自己的儿子,要求其继续软禁张学良,还称张学良若获得自由,台湾就不安稳了。

也是蒋介石这最后的交代,让张学良又被多囚禁了几十年,哪怕是最后被释放,“台湾当局”还是要阻止他回到大陆。

但现如今看来,蒋介石无疑是多虑了,世事变迁,尤其是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事情已经不是某个人就能左右的了,党中央的一切抉择都是基于人民的基础,台湾有没有张学良,都不影响中国的统一。

从张学良事件,我们其实也可以窥探蒋介石一二,他最终的失败不是因为他才能有缺,也不是因为国民党不够强大,而是因为他许多决策都不得人心。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