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坚持要开除毛泽东的校长张干,病逝前交代儿子:给毛主席写封信

经史如诏 2024-11-15 10:47:30

主张将毛主席开除,调解之后,虽有让步,却也坚持要记大过一次。

事情以张干向省府递辞呈为结束,闹的并不愉快,晚年却屡屡与主席往来。

1915年的张干,究竟因何事与毛主席不对付?

不友好

青年毛泽东能够重回学堂,背负的对父亲的反抗,上学不易,更要珍惜,珍惜机会,也珍惜钱。

谁知道,湖南省议会竟在1915年的6月颁发新规:秋季开始,每个学生多缴10元学杂费,不小的一笔钱,尤其是对得不到家庭接济的学生而言。

反抗四起,别样的声音也冒出,事出并不反常,下如此决定,完全是因为“校长张干讨好当局的主动建议”,学生们的热情被点燃,自发开始了一场驱逐张干的学潮。

正义的毛主席拟定一份《驱张宣言》,有力的文笔,一针见血的内容很快引发剧烈反响,校方很重视,张干很生气,决定挂牌开除毛主席等17名学生。

没能成行,杨昌济挡在了前面,明面据理力争,抽时间还紧急联系老师,当全体教职工会议召开,张干只能被迫收回成命,换为记大过一次。

事情终于平息,学校却待不下去了,张干主动辞职,毛主席也在1918年的6月离开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人虽分开,矛盾却没有到此为止,国民党在国共重庆谈判前夕找上门,已成邵阳市省立六中校长的张干选择充当说客,电报发给毛主席,敦促他“万恳应召赴渝,赞襄国政,幸勿固执,致失人望”。

立场并不正确,措辞也并不妥当,重庆之旅,毛主席还是去了,与国民党的决战,共产党也笑到了最后。

新中国在1949年的10月1日宣告成立,次年国庆前夕,周世钊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临行前去看望张干,询问其是否有事情要告诉毛主席。

昔日记忆涌上心头,张干心中虽五味杂陈,最后却只说了句“你代我向他问好吧”。

说不口的话证明张干的纠结,对于这位老校长,主席又是什么态度?

很重视

就事论事,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从周世钊之口听说了张干的尴尬处境,一时唏嘘,感慨道“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对他应该照顾”。

10元学杂费的翻篇,毛主席眼下看到的,是解放前后,张干都在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也算不忘初心,当毛主席给相关部门写了信之后,1200斤大米和50万人民币(旧币)很快被送到了张干的家中。

困苦的情况好转不少,干戈已成玉帛,再小家子气下去也不合适,张干很快给毛主席写了封信,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称旧病复发,已经卧床了好几个月,幸亏毛主席的帮忙,生活才算好过了些。

收到书信的毛主席很快发来回复,一句“极为系念”让张干欣喜若狂,北京之行,怕是指日可待了。

邹普勋、李漱清、毛泽东、张干、罗元鲲(从右到左)

1952年的9月26日,在中南海的颐年堂,张干终于见到了毛主席,时间证明了一些事情,席间他反思了自己当年所犯错误,毛主席摆摆手,称过去之事,无需再提。

身份变了,态度却没有,虽然事务繁忙,但毛主席还是陪着几位师友参观中南海,还看了电影,还特意安排傅连暲为张干等人检查了身体。

北京一行圆了心中的遗憾,可年迈的年龄注定了生活的拮据,病中的张干在1963年两次给毛主席写信,内容都收到了,也托人给其送来了2000块钱。

在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时候,2000块钱可谓是一笔巨款,不占公家一份便宜的毛主席都是对自己克扣,对张干的“破例”也是有的。

不让家人占便宜是底线,可当张干写信给毛主席,想让其帮忙将自己的外孙女从山西调回长沙工作的时候,毛主席想了想还是同意了,要相关部门酌情处理。

主席几乎未让张干的信有来无回,能帮忙的地方,也总是力所能及,这份态度,换来了张干逢人便说的一句“毛泽东真是天高地厚、胞与为怀,此生此时,不知如何报答”。

据悉,临终之前的张干将儿子召到身边,叮咛的不是别的,而是要他给毛主席写封信,感谢主席对他的照顾。

可惜话音未落,撑不下去的张干就永远闭上了自己的眼睛,享年83岁。

0 阅读:33

经史如诏

简介:经略史海,一诏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