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也发展到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顶峰。
但在清王朝的发展中,军事制度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以至于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号称拥有八十万军队的清政府根本无力对抗仅有万余人的英军,最终沦为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待宰羔羊”。
而在清朝中后期兵制中,八旗兵的主导地位已经被绿营兵所取代,而绿营兵中最重要的指挥官便是负责各镇防务的总兵。
那么这些总兵在清代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是不是他们的不作为才让清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呢?
清朝的兵制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崛起的速度和此前的游牧民族王朝非常类似,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从一个不起眼的部落,成长为能够夺取天下的军事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满族及少量汉族士兵,被划分到各级额真的麾下,他们的战功和战利品和自己隶属之旗军队的整体表现,息息相关。
这让八旗兵在战斗中能够有着更强的凝聚力,最终击败了大顺和南明等政权,成功夺取了统治权。
在满清刚刚建立的时候,由于其在文化政策上存在一定失误,导致满汉民族之间时常发生摩擦。
因此清政府对于汉人军队并不信任,这让八旗士兵在清朝前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随着清朝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清朝对于军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为了满足其统治需求,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绿营兵制度是仿照明朝军卫制度改编的,因以绿色旗子为标志,以营为基本单位而得名。
在清代绿营兵有马兵(亦称骑兵)、步兵、守兵之分。
其中马兵和步兵又被称为战兵,是发生战争后的主要军事力量,而守兵则主要负责其所在地区的防卫和治安工作。
除上述三个兵种之外,在沿江、沿海地区还设有水师并配有战船。
相较于八旗兵那种基于身份的组织划分形式,绿营兵的划分更加先进,在军队调动时显得更加灵活,而且指挥体系也更加完善。
但由于清政府对于汉人将领存在一定的戒心,因此他们在制度上对绿营兵的各级军官都做出了限制。
总兵的权力清朝的绿营兵虽然脱胎于明代的军卫制度,但其在设置上和明代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明代的卫所均设置在边疆地区,用于防范外族入侵,但清代却在边境和中原腹地均设置了军镇,这凸显出清代想要依靠绿营兵军镇稳定政局的考量。
另一方面明代的卫所强调集中兵力来应对敌人的入侵,但清代却崇尚“化整为零”,对绿营兵将领的权力进行层层限制。
在清代统治者设定了“以文制武”的方针,虽然其整体上没有宋代那么极端,但依然对清军的战斗力造成了影响。
当时各大区域的绿营兵统归总督管理,这些总督多为文官,部分还兼有兵部尚书衔,他们不但能够调动各镇兵马,还有专属的亲兵“督标”。
在总督之下设有提督,提督负责总领一省军镇,品级为从一品。
在清代提督多为当地巡抚兼任,因此他们的亲兵被称为“抚标”,如果不是巡抚兼任,那么其亲兵便为“提标”。
这些亲兵和总督的督标一样,均要从各地军镇中挑选,这对于军镇的实力显然是极大的削弱。
在提督之下便是清代绿营军镇的实际领导者总兵,他们有着统领军镇下辖各营的权力,为武职正二品,在清代也算得上高官。
和上面的领导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亲兵“镇标”。
在总兵之下还有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职位,他们没有亲兵,并要受到总兵的节制。
以上便是清代绿营军的统治体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总兵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其长官多为文官兼任,且平日并不掌兵。
这让总兵成为了战时最值得倚仗的指挥官。
但清廷出于统治稳定性考虑,对总兵的权力进行了约束,他们只有统兵的权力,而无调兵的权力。
而且其下辖军镇中的部分兵力,还要被抽调成为长官的亲兵,这让总兵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清廷为了减少开支,从清朝中期开始便让绿营兵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
这让各军镇的士兵更加分散,还有部分士兵需要听从地方衙门的指挥,这让总兵麾下的可用之兵进一步减少。
加上清朝中后期各地吃空饷情况非常严重,总兵的可用之兵被进一步压缩。
清代绿营兵制的隐患在安定的时代中,清代绿营兵化整为零的方式还没有暴露出缺点,而且这还可以让清朝的军事力量分散到全国各地,有助于提升各地的治安水平。
但在晚清农民起义频发,西方列强入侵的时候,这一制度的弊端就展露无遗了。
首先清代分散的兵力布置,让各地总兵难以在短时间内集结起有战斗力的部队。
再加上清代信息传递本就很慢,这就让清军的支援变得非常困难,给敌人的长驱直入提供了条件。
其次清代总兵作为实际领兵将军,他们能用的士兵数量极其有限,这就要求清政府必须调动多地军镇才能组建起一支像样的军队。
晚清时一个大镇的总兵,其麾下士兵可能仅有千余人,这和他们的品级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以辽东重镇金州卫为例,据《嘉靖 全辽志 兵政志》中记载,当时此城拥有马军17032人,步军500人;但在甲午战争中,在总兵的极力征调之下,金州城的守军却仅有3000余人。
这也是为什么在鸦片战争等对外战争中,会出现一场战役阵亡多名总兵的情况。
这并不是因为晚清兵制崩坏,或是总兵地位下降,而是在那个战场上可能已经集中了一省乃至数省的兵力了,这也是晚清兵力孱弱的明证。
写在最后在清代影视剧中,总兵的频繁出现让很多观众对其品级地位产生了错误的印象,事实上总兵一直都是清朝武官系统中的高级别军官,且拥有统辖军镇兵马的实权。
但随着清政府统治体系的逐渐崩坏,再加上清廷对总兵权力的分化,导致总兵下辖的可用兵力日益缩减。
最终他们在战场上的影响力,甚至不如清代前中期的副将,实在令人唏嘘。
某种意义上,这些总兵的失利乃至牺牲并非他们的过错,而是清廷错误政策日积月累的恶果。
参考资料: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清代基层权力与社会管理研究》,刘洋著作,2012年5月发表。
咸丰以前当到总兵官就不小了,后面武官不管钱是保举记名太多。但实缺的提镇副参,也不至于如此不堪。至于巡抚兼提督不过是直隶外围不设总督,不能作代表。
《嘉靖 全辽志 兵政志》是个什么鬼?关甲午战争鸟事。[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清代提督多为当地巡抚兼任?这不是胡说八道?
胡说八道!提督不是总督的下属!
提督从一品,总兵正二品,总督和巡抚都是正二品,但是文官地位比武将高,加上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巡抚加兵部侍郎衔,所以总督和巡抚也都是从一品,后来很多省都是巡抚兼任提督,例如袁世凯当山东巡抚时就把武毅军仅存的武毅右军带到了山东编成了北洋新军第一镇,然后又把山东全省的绿营兵马编成北洋第二镇,后来逐渐发展成北洋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