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来看您了!”
1994年,距陈乔年英勇牺牲已经过去66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伫立在他的墓碑之前,老泪纵横,诉说着无尽的缅怀与敬仰。
中间 陈鸿
这位老人是寻亲几十年,终于找到父亲和其他家人的陈鸿。
陈鸿是陈乔年的遗腹女,她出生的时候,陈乔年已经牺牲了。
陈乔年陈延年烈士证
陈乔年是陈独秀的次子,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自他牺牲后,他的事迹一直被世人敬仰。
父亲牺牲了,而陈鸿的母亲史静仪在1969年逝世,为什么陈鸿在几十年后才知道自己是陈乔年的女儿?
剧照
一、受父亲陈独秀影响,参加革命1902年,因为大力宣传反清思想,而被清政府通缉的陈独秀,在日本重振旗鼓,与爱国人士,共同成立了东京青年会。
这一年的9月2日,他的第二个儿子陈乔年,在安徽安庆出生。
丈夫不在身边,妻子高晓岚独自带着孩子们在老家生活,送他们去学校上学。
高晓岚
直到1915年,陈乔年和哥哥陈延年收到在上海从事革命的父亲,寄来的信,才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学习。
在上海求学的日子,比老家苦。
兄弟二人并未得到父亲很好的照顾,白天半工半读,晚上睡地板,时常还要经历被父亲检查学习情况。
这种苦日子并未压垮陈乔年,他以哥哥为榜样,也考入了震旦大学,攻读法语。
当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时,陈乔年兄弟二人顺应时代潮流,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
这件事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们接受先进思想洗礼的新起点。
在法国的三年多时间里,陈乔年经历了许多挑战。
(陈乔年)
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信奉无政府主义,到后来坚定不移地拥抱马克思主义。
值得认可的是,陈乔年不仅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尝试着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延年、乔年读私塾处
1923年,根据组织安排,陈乔年和邓小平等12名青年学子,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进一步加深对共产主义以及对我党革命事业的理解。
两年后,也就是1925年,陈乔年回到了祖国。
组织委派他负责中共地下组织北京市委员会的工作。此时的北京,政治气氛紧张,国民政府正加紧镇压共产党和进步力量。
陈乔年履历表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陈乔年毫不畏惧,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
他在工厂、农村、学校乃至政府机关中秘密开展工作,努力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期间,陈乔年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史静仪。
两人因共同的革命理想走到一起,从革命同志的身份,转变为领证结为夫妻。
婚后的生活虽然短暂却充满了甜蜜,尤其是儿子的到来,更是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温馨。
剧照
可是,好景不长。1927年,陈乔年得知担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哥哥陈延年,于6月26日被捕,没过多久,在上海英勇牺牲。
哥哥牺牲,陈乔年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
悲痛之余,他更加坚定了继承兄长遗志的决心,立志继续战斗下去。
二、陈乔年牺牲后,家庭成员处境发生很大变化1928年初,国民党反动派持续疯狂迫害共产党人,江浙沪地区被白色恐怖所笼罩。
我党在江苏的省委机关,因内奸背叛,遭到了破坏。
2月16日这天,秘密会议正在进行中,突然闯进来一些人,当场把陈乔年等人抓捕。
怀有身孕的史静仪,得知丈夫被捕后,心急如焚,顾不得腹中孩子,还带着年幼的儿子四处奔走,试图把丈夫营救出来。
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之下,她所有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
更糟糕的是,在此期间,由于忙着找人救丈夫而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导致儿子不幸夭折。
丈夫被抓,儿子夭折,这对史静仪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她又不得不提醒自己,不能沉浸在悲痛之中,因为腹中还有一个未出世的孩子,需要她抚养。
时间一天天过去,史静仪始终未能解救出丈夫,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
她很清楚,丈夫的情况非常危急,但还是心存期待。
史静仪和夭折的孩子
史静仪的期待,最终在当年的6月6日,随着陈乔年英勇就义而破灭。
面对如此巨大的变故,史静仪很快冷静下来,因为残酷无情的现实考验还未结束。
当时国民党特务正在到处搜捕共产党人的家属,一旦被发现,不仅她自己会遭遇不测,连未出生的女儿也会面临危险。
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她不得不将自己隐藏起来。
孩子出生之后,史静仪不愿意继续躲藏,在亲友的帮助下,把女儿陈鸿托付给了上海互济会。
互济会是由党领导下的地下组织,专门帮助革命烈士家属和遗孤。把孩子送过去,基本的食宿,还有人身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互济会会员证
当国民党反动势力,在上海疯狂打击共产党人时,互济会遭殃,也不再是守护孩子们安全的避风港了。
鉴于革命形势恶劣,为了确保陈鸿的安全,组织经史静仪同意后,把陈鸿送给姓苗的革命同志收养。
(网图)
苗姓同志,夫妻二人的女儿刚刚失去生命,陈鸿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温暖。
当时,他们承诺,等到革命胜利后,会带着陈鸿一起去找史静仪。
陈鸿跟着苗家夫妇前往乡下生活。起初,陈鸿的日子还算很好过,当疟疾发生后,一切又变了。
家里其他孩子感染了疟疾,要给孩子治病,生活支出增加,苗氏夫妻照顾自己的孩子已经很吃力,没有能力再抚养陈鸿。
(网图)
陈鸿再次被送走,在一户普通农家生活。尽管新父母对她很好,但是在这个家里,她的日子过得很艰辛。
父母常年去外地工作挣钱,她被迫跟外婆一起生活。
为了生存,年幼的她,除了要照顾好外婆,还要给地主家做工,祖孙俩相依为命,受尽剥削。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鸿渐渐长大,心中却始终藏着一个疑问:自己的亲生父母到底在哪里?
直到13岁那年,外婆去世,陈鸿意外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原来,她的亲生父母是革命人士,居住在上海,这让她既惊讶又激动。
从此以后,寻找亲生父母成为了陈鸿心中最强烈的愿望。
可是,在那个通讯不便的时代,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亲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即便如此,陈鸿也从未舍弃过寻找到父母的希望。
1944年,当新四军来到她所在的村庄时,她看到了一丝曙光。
陈鸿不顾养父母的反对,毅然报名参军,希望借助军队的力量,找到父母。
(新四军)
三、历经66年寻亲,最终找到了父亲的墓碑革命年代,人们居无定所,流离失所,找人非常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陈鸿跟随部队进驻福建,在那里安家立业。
工作之余,她并未停止打听父母的下落。
她会时不时想起那些零星的记忆片段,试图拼凑出自己真正的身世。
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史静仪,虽然又嫁人成家了,也一直念念不忘,当年被送走的女儿陈鸿。
由于时间间隔太久,当年的知情人,因战乱而与史静仪失去了联系,还有的同志已经牺牲了,这就导致寻人这件事变得异常艰难。
1969年,史静仪临终前,还是没有收到陈鸿的消息,只好把寻找陈鸿这件事,委托给妹夫杨纤如和儿子李文继续寻找。
史静仪(左)
时间到了1973年。苗家的养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收养陈鸿的具体经过,详细地讲述出来了,这让陈鸿又拾起了寻找父母的希望。
因为从前被苗家人收养过,陈鸿跟随着苗家人的姓氏,有一个新的名字叫苗玉。
苗家养母逝世后,为了感谢她当年对自己的抚养,陈鸿又重新启用苗玉这个名字。
(杨纤如)
一天,苗玉翻看《文艺报》的时候,看到报纸上刊登一则寻人启事——《乔年烈士有女陈鸿天涯何处》。
苗玉发现启事中提到的女孩,跟自己原来的名字一样,也叫陈鸿。
尤其是描述陈鸿丢失的情况,与自己幼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很像。
鉴于自己的经历与报纸上描述的内容,存在多种巧合,苗玉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寄给了报纸上留下的联系地址。
遗憾的是,她收到回信,收件人杨纤如已经因病去世了,线索再次中断。
由于每次寻找父母,都会落空,年事已高的苗玉开始犹豫,要不要继续寻找,如果继续寻找的话,自己的身体可能吃不消。
就在此时,一个叫李文的人,辗转联系上她。
原来李文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苗玉跟母亲临终前提到的陈鸿很像,当即决定联系苗玉。
苗玉和李文是同母异父的姐弟,在长相上有些相似。
另外,经过多方验证,最终确认苗玉就是陈鸿,是陈乔年唯一在世的孩子。
李文夫妇和陈鸿
1994年,苗玉在李文等人的陪伴下,回到安徽老家,来到父亲的墓碑前祭拜。
历时66年,苗玉终于找回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陈鸿,弥补了心中的缺憾,从此不再是漂泊无依的孩子。
总结:面对父亲的墓碑,陈鸿想起了年幼时,记忆里的母亲、上海以及那些可亲可敬的人们。
这些过往,让她更加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像她父亲一样,流血牺牲的人们换来的。
她表示,她要把这份记忆传承下去,也要让后代牢记这段历史。
参考资料:
1、陈乔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
2、一百年前,他们就是青春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