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德国重要媒体连续发文,对美国关于坦克的表态进行密集报道,虽未明言,但不满之意已经溢于言表,这是否意味着德美关系达到临界点?这要从俄乌冲突爆发之前谈起。
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美国与德国便因为北溪管道而产生矛盾,德国不理会美国警告,坚持从俄罗斯采购天然气,并认为美国对德国的干预是对欧洲独立性的破坏。
德国忍气吞声在美国领导的北约一再逼迫下,俄乌冲突最终爆发,德法竭尽全力斡旋达成的“明斯克协议”最终破产,德国一蹶不振,自认为失去了道德立场,因为美国的警告变成了现实。
德国总理舒尔茨
于是,原本在欧洲处于领导地位的德国,变得沉默和低调,对美国抱有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当北溪2号管道被炸毁后,明明所有证据都明确指向美国时,德国依然保持沉默。
随后,便有了坦克一事,美国和欧洲多国集体施压,要求德国向乌克兰提供豹式坦克,德国一开始严词拒绝,是因为担心德国坦克进入前苏联区域的象征意义。
二战后,德国民众接受了非常彻底的反纳粹教育,对于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深恶痛绝,因此不愿意德国坦克再次进犯前苏联区域,也避免刺激俄罗斯的二战伤痛。
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德国最终妥协,但是要求美国也要提供坦克,作为前提,美国方面几乎毫不迟疑地同意向乌克兰提供艾布拉姆斯坦克。
德国得到美国的承诺,同意豹式坦克开往乌克兰。
美国出尔反尔但是现在,不到一个月时间,白宫的态度却是180度大转弯。其实,在美国刚刚同意提供坦克之后不久,便有媒体传出消息说,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坦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到达,当时德国并未重视这个信息,可能认为只是一家之言。
但是就在昨天(26日),美国白宫安全顾问沙利文公开表示:美国坦克在2023年都不会到达乌克兰,并且还语带抱怨称,美国是因为德国提出要求,才派遣艾布拉姆斯坦克。话里话外的意思是:都是你逼我的,我说我不要提供,你非说要提供,现在我虽然提供了,可我没有说什么时候到达。这完全是一副无赖的嘴脸。并且沙利文还厚颜无耻的称:美军认为,这些坦克在战场上没有作用,乌克兰现在需要豹式坦克,而不是艾布拉姆斯坦克。这话更加可笑,同样是坦克,为什么德国的可以,美国的就不行?
“明镜周刊”和“聚焦”都是德国最权威、最重要的媒体,它们同时刊登文章,可见对美国的不满非同一般,虽然言语依然保持克制,并未明确谴责美国,但是在报道的评论区,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了。
德国的民意德国的网友在评论区大肆抨击德国政策,质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说实话?言辞激烈地指责美国“可耻”,甚至称泽连斯基是“傻子”,正在搞乱世界。其用词之激烈,反应之愤怒,可以体现出德国人的真正想法。
“聚焦”网站上德国网友的评论
这些评论代表了德国真正的民意,德国政府及主流媒体的声音被美国所压制,无法在美国高呼“团结”的时候公然指责,但是民众的声音不可能被长期无视。
可以想见,在美欧团结的假象主导之下,民众的怨气和愤怒正在积累,而这些情绪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反噬德国当局。在短期之内美欧同盟可以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在但长期看来,这样的压制和利益上的根本分歧,加之美国人的傲慢和霸道,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的美欧关系
美欧的分裂原本就是大的趋势,只是因为俄乌冲突被暂时掩盖,在表面之下的裂痕并没有弥合,反倒正在逐渐加深加大。从贸易保护到保守党的“美国优先”,都是美欧之间的大雷。这也是美国竭尽全力在中欧之间制造对立,但始终未能成功的原因。
德国与法国表面上什么都不说,但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年前,舒尔茨不顾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反对访问中国,而很快,马克龙也即将访问中国。
结语中欧关系具有互相指责和对立的一面,也有在经济和地缘上互相需要的一面,这就是地缘的复杂性。而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掌握主动权,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则是中国现在面临的课题。
而从现实结果看来,欧洲多个国家的元首准备对中国进行访问,已经证明了中国外交的精准和有效,在舆论场上沸沸扬扬的围堵闹剧之下,中国外交实际上正酝酿着新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即使在岩石中也能开出花,更不用说,中国还有广大亚非拉国家的肥沃土壤可以耕耘,只要稳健行事,全力保证经济发展,中国就将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