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全城送别!

映秋说趣事 2025-02-11 11:40:48

剑客XY 三剑客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长江呜咽,珞珈含悲。在武汉这座英雄城市,黄老的遗体送别仪式庄严举行,这位把生命熔铸成国之重器的老人,用九十九载春秋书写了最壮丽的中国答案。

1958年的北京秋夜,34岁的黄旭华接到一纸调令。

临行前,他给母亲留下"要去北京出差"的谎言,却不知此去竟是三十载音信渺茫。在葫芦岛零下25度的冰窖里,他用算盘和计算尺推演着核潜艇的百万个数据。

饥饿年代,他和同事们用玉米面窝头支撑着智慧的火花,在渤海湾的惊涛骇浪中,用血肉之躯丈量潜艇结构的极限。

当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成功时,64岁的黄旭华在潜艇舱内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的诗句。

这个本该退休的年纪,他却以总设计师的身份与年轻战士共同下潜,成为世界上首位参与极限深潜的核潜艇总师。波涛之下,他用生命践行着"随时准备与艇同沉"的誓言。

在黄浦江边老宅的窗棂上,母亲三十年如一日地张望。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发《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老人才从"黄总设计师"的报道中认出儿子。

当九旬老人颤抖着抚摸儿子花白的头发,黄旭华跪在母亲面前:"人们常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这位深藏功名的科学家,在妻子李世英眼里始终是"不会修灯泡的丈夫"。女儿黄燕妮童年最深的记忆,是父亲实验室彻夜不灭的灯光。当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黄旭华朝着故乡方向长跪不起,把泪水化作图纸上的墨迹,在核潜艇的龙骨上刻下永恒的孝道。

2019年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里,94岁的黄旭华扶着共和国勋章缓缓起身。勋章背面铭刻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恰似他生命的注脚。在武汉船舶学院的教室里,他总爱指着窗外的长江说:"你们看这江水,看似平静却暗涌着奔向大海的力量。"

如今,黄老仙逝。但在南海某试验基地,新一代潜航员正沿着他设计的航迹下潜。当蛟龙号突破7000米深蓝时,监测屏幕上跃动的数据,恰似黄老永不熄灭的生命脉冲。

今日武汉的街头,春寒料峭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暖流。送别黄老的鲜花,摆成了潜艇和海浪的形状——他一定会喜欢的。

吊唁现场,摆放着大家送来的花束、核潜艇模型、书籍、画作等等,在长江畔垒起一座斑斓的丰碑——原来真正的勋章,从来都是人民亲手锻造。

当最后一瓣白菊随江涛东去,我们忽然懂得:这位潜行深海的老人,早已在十四亿人心中激起永不消散的涟漪。

汽笛长鸣,浪花翻卷。我们仿佛看见那位白首老者仍在伏案疾书。

他留下的岂止是劈波斩浪的钢铁巨鲸,更是一曲用忠诚与智慧谱写的深海长歌。这歌声将永远回荡在万里海疆,告诉后来者:有一种人生,可以比海洋更深邃,比时间更永恒。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送别黄老!

(图片来源:央视网、湖北日报、上海交通大学)

0 阅读:0

映秋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