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上海民企。”

上海老林的房论 2025-02-24 11:58:47

最近,关于民企的热议不绝于耳。

前有deepseek横空出世搅动AI江湖,警醒北上广深;2月17日召开的民企座谈会,与会企业地区分布也被大家一再比较。

其中,上海也总是备受质疑的那一个。

作为曾经计划经济时代的“优等生”,当下上海基因更强、规模更大的国企与外资是否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上海的民营经济是否真的不够强?

尤其是在当下,种种“吹风”都在强势宣告:民营企业的春天来了。上海的民企究竟如何,更是值得深思。

但实际上,上海的民企发展,或许比外界想象的更具能量。

01

三分天下,上海民企远比想象厉害

长期以来,中国民营经济以“56789”的贡献度支撑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而上海虽以国企和外资见长,但民企的发展同样坚韧。

当我查了近年来民企的税收、进出口总额、民企百强企业营业收入等数据之后,明显感觉到:

民营企业,已然是上海城市经济增长的一大增量。

税收上,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近四成的税收收入,始终占据“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磐石地位。

另外据资料显示,上海2024年规模以上民企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0%,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即便在“国际化”这一上海的传统优势领域,民企也在加速突围。

2019年上海民营经济进出口总额约7490亿,占比约22%;

2021年上海民营经济进出口总额约1.1万亿,占比约27.2%;

2024年上海民营经济进出口总额约1.44万亿,占比约33.7%。

可以看到,不仅绝对值在增长,增幅也在持续增长,上海民营企业正在走向世界。

同时,上海民企还是大众就业的基本盘。

资料显示,2023年上海民营企业经备案的招工数为266.49万人次,占全市比重的75%。

02

争议背后:为何上海民企总被低估?

尽管数据亮眼,但外界对上海民企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虽然上海民营企业在顽强的向上发展,但的确与江浙城市存在着差距。

去年10月,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出炉,上海民企仅且入围20家,营收总额约1.6万亿;

入围企业数量、营收总额,与江浙相比明显存在较大差距。

再看前十名单,江浙民营头部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而上海排名第一的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仅且以19820031万元的营收排名全国第33位。

排名第二的东方希望集团,全国排名42位。

营收不及其他城市的头部企业,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头部企业大都深耕传统产业领域,如建筑、批发、制造业、房地产等,并不像其他城市站在风口上。而且近年来营收,也受到市场一定冲击。

除此之外,这也暴露了上海民企的品牌认知短板。

相比北京的京东、杭州的阿里巴巴、深圳的腾讯华为比亚迪,上海缺乏一家“现象级”民企巨头。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上海民企存在感不强的根源所在。

而今,上海重点深耕科创企业,新质生产力也多集中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

比如说,韦尔股份在半导体设计领域全球领先,商汤科技在AI大模型领域的持续突破,上海民企更倾向于在硬科技、全球化产业链中建立壁垒。

于普通民众而言,也是高屋建瓴的存在,并不像阿里巴巴、京东这些企业更接地气。

这种模式虽不张扬,却与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目标高度契合。

从数据看,民营企业也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截止2024年11月底,上海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1.2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900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均超过八成。

03

上海还在持续提升民企吸引力

事实上,上海一直在为提升民企吸引力而努力。

早在2021年,上海就曾明确规划打造南虹桥、张江、市北高新3个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长兴和嘉定新城2个民营经济总部园。

从进度和招商速度来看,南虹桥、张江、市北高新明显更胜一筹。

其中南虹桥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位于闵行华漕。

目前正在构筑以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等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新增理想汽车、大众酷翼、麦田新能源、保碧新能源等22家高能级总部类企业,总部类企业累计达到272家。(信息来源:今日闵行)

张江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位于浦东张江,致力于引进和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头部企业。

截止到2023年6月,张江的民营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70%以上,营收、税收都超过了1/3。

2024年,安图生物总部、瑞柯恩总部以及蓝帆医疗、复星等总部及产业基地等均有新进展;

其中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复星总部产业基地,于2024年6月12日启用,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生产和培训一体化基地,聚焦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

市北高新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位于静安大宁。

作为静安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市北高新园区已形成独特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产业集群;

截止2024年11月,市北高新园区集聚了2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家民营企业总部、700余家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信息来源:上海静安)

而从全市来看,上海民营企业总部的总量一直在持续增长。

截止2023年,上海已累计认定598家民营企业总部。

在跨国企业和央企国企之外,上海也成为各类民营企业总部青睐的热土。

而近日民企座谈会与会的代表性民企,除了上海本土的韦尔股份外,宁德时代、寒武纪、华为等也早已纷纷布局上海。

如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其上海基地设在临港;寒武纪将全资子公司也设在上海;

华为更是落子青浦,已建成的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为华为在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研发基地。

如今,上海GDP已迈入5万亿大关,若要保持可持续增长,增量在何方?动力在哪里?

除了依托国资现有的存量增长,吸引外资的不确定增长外,或许民营经济,才是上海未来发展最大的增量所在。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纷纷为民企“撑腰”,上海也不例外。

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2月份上海还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把“企业感受”放在突出位置。

可以预见,上海对民企的吸引力,还将再度增强。

写在最后:

上海民企的“低调”,不应被误读为“弱势”。

它们或许没有并不广为人知,但在前沿的产业上持续突破。

当城市竞争进入“硬科技”时代,这种“隐形基因”或许正是上海民营经济最独特的竞争力。

不低估、不神化,或许才是看待上海民企最理性的态度。

本号发布的原创数据、图表、文章等信息的版权由公众号运营公司独立所有,并受法律保护。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构成侵权,我司有权依法追究侵权方的法律责任。

0 阅读:33
评论列表
  • 2025-02-24 18:15

    全国民企前30强没有一家是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