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为何还能挖出5万多件文物?不屈百年

花香入梦来之 2024-11-27 10:49:59

引言

1840年之前,列强还只是来中国划一块租界,通过倾销贸易来赚咱们的银子,但鸦片战争开始之后,英法就不再体面了,接连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的火焰让“万园之园”圆明园化为废墟。三天三夜的大火,浓烟笼罩了北京城。所有人都以为,这座皇家园林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

然而,150年后,考古学家却在圆明园遗址挖出了5万多件文物!铜鎏金象首、粉彩瓷砖、嘉庆御笔石刻……每一件都是宝藏。

问题来了,这些文物为何能在劫掠与大火中幸存?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如何为我们拼起了一幅百年前的画卷?

圆明园的梦碎时刻

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用枪炮和火焰给世界文明史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圆明园,这座堪称“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他们的肆意劫掠中成了焦土。

当时的画面——三千多名士兵冲进园林,手里不是拿着枪,就是扛着袋子。那些曾经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宫殿,变成了随手一抓的“百宝箱”。

这场浩劫不止是单纯的洗劫,更是一场彻底的毁灭。一名英国士兵当时记录道,园里的绸缎堆得像山一样高,还有无数嵌满珠宝的挂钟、金佛、瓷器……军官和士兵们甚至因为抢东西打起来,直接大打出手。

抢完能带走的,剩下的怎么办?直接砸!一件件珍宝被扔到地上砸得稀碎,只为了取走上面的宝石。到最后,他们干脆纵火焚烧,火光映红了北京的夜空。足足三天三夜,浓烟滚滚,连几里地外都能闻到焦糊的味道。

可别以为火烧圆明园只是“烧”。更早之前,这座园林已经被劫掠过多次。比如被称为“木劫”的一波操作:木桥的柱子被锯断,树木被伐光,连地上的砖瓦都被人用大车拉走。

到了晚清时期,更有甚者将园中的石料、碑刻拿去盖房子,整个圆明园简直成了免费“建材库”。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彻底让圆明园成为“空壳”。正因为圆明园实在太大,有些偏僻的地方和埋在地下的东西,才幸运地躲过了这场浩劫。也正是这些“躲起来的宝贝”,在150年后,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大火后百年,埋在地下的“国家记忆”

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那一年,考古队第一次走进圆明园遗址,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寻宝”行动。要知道,圆明园占地足足352万平方米,相当于好几个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一片废墟,哪里挖?挖到什么程度?这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

考古队先从地面遗存少、游客也看不懂的地方下手,比如如园遗址。结果,没挖几天,就发现了一些碎片。别看只是些残片,但上面的纹饰一丝不苟,还隐隐透着皇家气派。

这些碎片让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他们又找到了铜鎏金象首、嘉庆御笔石刻、粉彩瓷砖等文物。一块瓷砖上的花纹精致得像是刚烧制出来的,有研究人员感叹:“这简直就是历史的活化石!”

这些出土文物可不只是用来看的。比如那块铜鎏金象首,它在清洗之前只是个“泥疙瘩”,考古队在实验室花了整整半个月才把它“刨干净”。

没想到,象首不仅栩栩如生,还有着高超的鎏金工艺。这件象首的发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清代皇家器物的精致程度,还揭示了圆明园一些未解之谜。考古队推测,这个象首可能是某个大鼎上的一部分,因为当时的祭祀礼器上常常会装饰这种吉祥物。

有趣的是,这次考古还发现了一种非常“高级”的瓷砖,专门用来铺在皇帝休息的暖阁里。这种瓷砖不仅有精美的粉彩花纹,内部填充干沙,能帮助散热。看到这样的设计,现代人也不得不感叹清朝工匠的巧思。

从1996年至今,考古队总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光文物就出土了5万多件。这些文物藏在哪?答案是:地下。

因为圆明园建筑倒塌时,大量珍贵物件随着废墟一起埋进了泥土中,反而因此逃过了被彻底毁灭的命运。

90后修复师,如何拼起“碎片化历史”

“出土的文物不算少,可都是‘带病’的。”这是圆明园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感慨。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瓷器碎片、铜器锈块和石刻残片。每修复一件文物,简直就像完成了一场“拼图游戏”。

修复一件瓷器有多难?举个例子,曾经有一只康熙黄釉绿彩龙纹碗,碎成了479片!而且最小的碎片只有指甲盖大小。

修复师们把这些碎片按颜色、纹饰分类摆放,足足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些“龙身龙头”拼完整。

修复完成后,这只碗的细腻程度让所有人大开眼界。更重要的是,这只碗的图案和尺寸,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还有一尊“地天母”铜佛像,出土时锈迹斑斑,部分甚至已经脱落。修复师们先用去离子水清洗,再用专业药剂去锈。结果,清理到佛像底座时,竟发现了四个清晰的字“德行根本”。

这四个字让考古专家瞬间兴奋,因为它们证明了佛像的确切来源——梵香楼佛龛中。这是当年梵香楼七百余尊佛像中唯一幸存的一尊,堪称国宝。

修复工作远没有结束。比如那些烧毁的琉璃构件,修复起来更是挑战重重。因为琉璃本身经不起高温,再加上工艺复杂,修复师们必须一点点清理、粘接、补配,然后重新调色上釉。每完成一块琉璃构件,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目前,圆明园正在筹建“文物医院”,将所有修复工作集中在一个专业场所内。未来,游客们不仅能看到修复完成的文物,还能亲眼见证修复的全过程。

这些被“复活”的文物,不只是一些历史碎片,更是历史的记忆。

故事讲到这里,1840年,已经千疮百孔的清政府,已然失去了民心,下期咱们就要进入正题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