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陟东旭
1940年12月下旬,华中局干部会议,气氛紧张,陈毅拍了桌子。
“黄克诚同志,你要为曹甸之战负责,应该做检讨!”陈毅大声说道。
“我为什么要检讨?我错在什么地方?”黄克诚也火了,他大声反驳道,“曹甸失利是因为你们没有听我的建议,要做检讨也是你们做。”
二人吵得面红耳赤,参会的人手足无措。
众所周知,陈毅是黄克诚的老上级。从1928年湘南起义起,他就跟着陈毅,二人关系融洽。
那么,曹甸之战是怎么回事?陈毅为何说黄克诚应该对此战失利负责?
一向顾大局的黄克诚为何拒绝检讨?为何反而说陈毅该做检讨?
这一切,还要从黄桥之战说起。
黄克诚将军
抗战爆发不久,国共组成统一战线,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
新四军在江南受到蒋顽军和日军的双重封锁,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同时,新四军发展迅速,亟需拓展生存空间。
可是根据蒋氏的命令,新四军只能在江南活动,不能违抗军令。
如果抗命,那就不给军饷和装备。
主席说,不给军饷我们也要向苏北发展。
因为苏北人口众多,在2000万以上,且风调雨顺,粮食充足,资源丰富。
不过攻打苏北等于捅马蜂窝,因为那里是江苏主席韩德勤的地盘,而姓韩的是顾祝同的唯一亲信。
顾祝同是谁?蒋氏的“八大金刚”之一、第三战区司令长官。
而第三战区按规定是新四军的顶头上司,新四军必须听从顾祝同的指挥。
第三战区下辖4个集团军,20多个师,大约20万人,是新四军的5倍左右。
一旦顾祝同翻脸,形势对新四军非常不利。
尽管如此,为了取得华中抗战主动权,主席还是下令攻打黄桥。
1940年3月,8000新四军向苏北进攻,韩德勤则以数万兵力抵挡。
10月上旬,黄桥战役以韩德勤顽军的失败宣告结束。
黄桥战役意义重大,它让新四军地盘大大增加,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纵横数百里的苏北地区落入新四军之手。
但是此战也让蒋氏气急败坏,顾祝同更是勃然大怒,“要向新四军复仇”。
为此,顾祝同将上官云相的32集团军总司令部从江西前线调到皖南,磨刀霍霍,咄咄逼人。
主席洞察到了蒋军的动向,希望皖南新四军到江北去。
但是顾祝同也投鼠忌器,担心在皖南动手会让苏北的韩德勤日子更难过。
10月28日,叶挺应邀去泾县向上官云相汇报工作的时候,上官希望新四军在苏北停止行动,保证今后不再进攻兴化。
上官还对叶挺说,蒋对顾在皖南缩手缩脚的做法极为不满,然而顾“还是想以和平方式求得解决皖南问题,缓和苏北问题,但战区中黄埔系少壮派则有不少人主张即打者”。
上官云相
延安对叶挺反馈的信息非常重视,为了抗日大局做了高姿态,在11月9日以朱、彭、叶、项名义发出致何、白“佳电”,表示愿意将皖南新四军开赴长江以北。
可是蒋氏却不肯收手,下令桂军在皖东向新四军张云逸部第四支队挑衅!
在此情况下,少奇同志、陈毅等做出决定:针锋相对,先发制人,痛打韩德勤。
11月10日,少奇同志致电延安,表示要对韩德勤实施打击。
当时总部的态度是克制,表示攻打韩德勤“尚须忍耐”。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发生了剧变。
11月中旬日,东北军霍守义部于奉命南下途中向八路军黄克诚部驻地逼近,进行了一系列挑衅。
霍守义
11月21日我军终于下了决心,决定动手解决韩德勤。
至于顾祝同会有什么反应,我们顾不了那么多了;因为蒋氏咄咄逼人,顾祝同也阻挡不了。
在项英没撤到江北的情况下,对韩德勤动手,不能不说是一步险棋,但那是蒋氏逼出来的。
由于新四军之前在黄桥的胜利,少奇同志、陈毅信心十足,觉得胜券在握。
陈毅和少奇同志研究之后决定,不打韩德勤的老巢兴化,攻打曹甸。
为此,苏北八路军、新四军专门成立了一个总指挥部,叶挺和陈毅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少奇同志担任政委。
少奇同志
由于叶挺在皖南,陈毅自然是事实上的总指挥。
一切就绪,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可是就在这时候,有人站出来泼冷水:“曹甸不能打。”
这个人,就是陈毅的老部下黄克诚。
黄克诚原来在八路军115师,一个月前为了驰援黄桥作战带领5纵来到苏北,他的职务是八路军5纵司令员。
黄克诚(右三)与第五纵队部分干部
“军长,草甸千万不能打!”
“为什么?”这出乎陈毅意料,他瞪大眼睛问。
“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我军都不占。”黄克诚说。
“先说天时;国共正在合作,黄桥战役是对方挑衅在先;但是目前韩德勤并未这样做,我们主动动手,政治上被动。“
“再说地利;草甸地区河流交织、水网遍布,地形复杂,不利于大部队展开;还有,黄桥战役韩德勤被痛打,吸取了教训,加固了已经营多年的工事,构筑了更坚固的防御体系。”
“人和方面,无论是新四军还是八路军,都刚到苏北,这里局势错综复杂,敌、伪、土、顽、匪势力纵横交错;这里的老百姓对我们也不太了解。”
“总之,攻打曹甸不到时候。”黄克诚严肃地说。
尽管黄克诚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原因很简单,总部已经拍板,代总指挥和政委也认为能打。
黄克诚不甘心,之后他再次找到少奇同志,陈述不能打的理由,结果他的意见依旧没有被重视;这让黄克诚感到非常难受。
李天佑(右一)、黄克诚(右二)
如果换了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发言的;因为作为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
可是黄克诚性格直率,责任心强,一贯如此。
如果他认为对革命事业不利,哪怕是撤职、杀头也要提意见。
1927年,他反对永兴暴动。
1928年,他反对烧房子的焦土政策。
1930年,他反对攻打武汉。
1932年,他反对攻打赣州。
“犯上”,有时候是要面临严重后果的。
他曾经被撤销师政委职务,连降三级担任侦察科长。
但黄克诚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特点,原因很简单,不能眼看着革命受损失而装聋作哑。
粟裕、黄克诚(右)
在有的人看来,黄克诚这样是多此一举,因为打胜了自己会立功,打败了也不需要他担责。
只要他不说话,对自己就是零风险。
最后曹甸战役失利,黄克诚还是被要求做检讨,这就让他想不通了。
11月29日,草甸之战打响。
战局的走势正如黄克诚担心的那样,由于明暗碉堡遍布,沟渠纵横,韩德勤又做了精心准备,我军进攻受挫,伤亡很大。
在此情况下,黄克诚给少奇同志去电,提出要改变战术。
他的意思是,在敌人的几个据点中间建立据点,将敌人切割,然后各个击破;或者以小股部队骚扰敌人,消耗韩德勤的弹药。
粟裕和陈毅
但是他的意见仍然没有被采纳,少奇同志和陈毅觉得韩德勤没有那么强大,再加把劲就能取胜。
按照黄克诚的想法,旷日持久于我不利,因为还要考虑全国的舆论。
12月5日,延安也来电,对战局表示乐观,希望战斗继续进行。
黄克诚的建议再次被否决,战斗继续进行。
结果打了18天,对数日拼搏,但曹甸仍旧得不到我们的掌控。12月15日,面对越来越多的伤亡,陈毅决心撤出战斗。
此战消灭敌人8000,我军也有2000将士血洒战场,表面看来是敌人失败了,但是我军发动战役目的没有完全达到。
因此在战后总结中,黄克诚不愿做检讨:“我不让打草甸,结果你们非要打;最后打不下来,要我检讨,我错在哪里?”
陈毅说:“你没服从指挥。”
“我怎么不听指挥了,5纵兵力全部投入,伤亡最大。”黄克诚分辩。
吵来吵去,黄克诚还是没有检讨,还一肚子气。
会后,他还找到陈毅说:“陈军长,从井冈山开始你就是我上级,你最了解我;你说说,我什么时候不听指挥了?”
【1955年9月27日,黄克诚(左二)同粟裕、谭政、萧劲光、王树声等在授衔仪式上】
“战前不想打,战斗中你提出改变战术,态度不坚决,影响军心,就该检讨。”陈毅说。
“虽然不想打,我还是服从命令了,让我检讨想不通。”黄克诚执拗地说。
虽然想不通,但是黄克诚遵守组织纪律,最终还是做了检讨。
接下来,黄克诚的5纵司令免了,只保留政委职务。
不过,5纵仍由黄克诚实际指挥,他毫无怨言,挑起了重担。
大概过了一年,陈毅冷静后,在一次会议上坦然说:“草甸战役我们去打人家,缺少理由;我也太轻敌……”
草甸战役之后的黄克诚,并没有改掉自己的倔脾气,在四平战役的时候,他建议撤出战斗,林彪不予理睬。
之后,他不怕得罪林彪,直接给主席发电建议撤出战斗。
1959年在庐山,黄克诚倔脾气又上了,说了一些惹麻烦的话,结果被一撸到底。
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坦诚建言的品格。
晚年黄克诚
1980年,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人员写了关于林彪的条目,让黄克诚审定。
他读完条目说:“林彪的条目不可以这么写,这样无法向后人交代。”
当时,林彪的问题还很敏感,但他公开为林彪说话:“林彪害了不少元帅、将军,他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但是林彪是个杰出的军事将领,要功过分明,实事求是。”
1986年12月28日,说了一辈子真话的黄克诚逝世。
夫人唐棣华在挽联中这样写道:“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挽联恰如其分概括了黄克诚的一生,将军一生如此,百折不挠,实属难得。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