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借助于中医大数据的“AI + 中医药”——“中医大脑AI ”,已经逐步登上中医药舞台,无疑会助力中医药更好地发展,但也使一大部分中医师面临危机。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对海量中医档案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最后应用于诊断治疗,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衡的冲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583da13e20aff40635f6efeddcb3fa0.png)
前几天,中国的Deepseek一出道,美国的四大科技巨头股价大跌,一天竟跌走万亿美元,使世界震惊。
《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称DeepSeek"是个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这也成了互联网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标志着AI正式进入了平民的生活,简单来讲,这个大模型就像一个超级大脑,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难题。
此外,有网友敏锐地注意到了,在不久的将来,AI必定对普通人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调整,甚至会被人工智能抢了饭碗。
随着人工智能(AI)在社会诸多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AI 逐步登上中医药舞台,与中医药不断融合发展,“AI + 中医药 + 健康”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家战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a326c4dfdbe3f969ca3fbd5821f8aa.jpg)
其实,就连中医师也可能被AI抢了饭碗!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对海量中医药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最后应用于诊断治疗,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抗衡的。
AI的出现是挑战也是机遇。它的出现会对处于金字塔底的中医有着毁灭性的打击,这就督促我们中医需要不断精进医术,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才能不被时代所取代。
这件事对中医人也敲响了警钟,如再不努力,A I也可能随时会替代您。
DeepSeek的实力,三个案例案例01
为了验证机器大脑学习中医到什么程度了,昨晚我绐K i m i(模型之一)出了一道题,说:痛风患者,关节肿痛,大便干结,还怕冷,用什么方?
K i m i回答:四妙散加生地桂枝。
寒热并见的证,人工智能还辨治的如此优秀,我真的服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86e862ae604773434d5b7d1aef541d2.jpg)
案例02
有一位刚毕业调到中医科才1年的A医师,没有临床经验,医案看了不少,没有体系,平常看病靠套方子。
他给朋友老婆看病,主要症状:因子宫肌瘤切除子宫,术前月经是有血块儿的,小腹凉,脚凉,睡觉凉醒。怕风怕冷,头两侧受风易疼,胃吃了消化慢,着凉就胃胀,放臭屁,大便臭,脉弱,舌紫暗,润,有齿痕,眠差,口干不喜欢饮水,喝也是温水,不苦,大便软,日两次。
A医师辩证了半天,开了方,用的温经汤+附子6克,效果还不错,脉、证好转明显,他很是自得。
这天他心血来潮,将病证输入Deepseek,问人工智能该用什么方,一敲回车键。
Deepseek回答如下:
根据患者症状及太阴里虚寒、血虚寒凝的核心病机,结合初诊疗效调整,建议以下经方加减:温经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吴茱萸 6g(温肝散寒,降逆止呕)、当归 9g(养血活血)、川芎 6g(行气活血,祛瘀通络)、白芍 9g缓急止痛,养血敛阴)…附子 6g(先煎)(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干姜 9g**(温中散寒,健运脾阳)、白术 12g(健脾燥湿)、炙甘草 6g**(调和诸药,补中益气)。
方解与加减依据:
1. 温经汤主体:针对血虚寒凝(术后小腹凉、脚凉、舌紫暗),吴茱萸、当归、川芎、桂枝温经散寒,养血祛瘀;阿胶滋阴补血,白芍缓急止痛。
2. 附子理中汤化裁:附子、干姜、白术、党参温补太阴,健运脾阳,改善胃胀、便溏、脉弱等虚寒症状。 3. 去麦冬、丹皮:初诊后因腹泻去寒凉药,避免伤中焦阳气。
案例03
有好事者,将一则名老中医蒲辅周的医案输入,要求AI开中药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94c3026616161bb37a88381aef6238.png)
当Deepseek对医案进行解析并给出处方时,他着实震惊了!
AI回答,已深度思考(用时50秒):
仔细分析患者的寒热虚实比例,患者有热象如舌红、苔黄腻、口唇红,但同时有脾虚便溏、脉寸弱、尺沉细。所以是虚实夹杂,上热下寒,或者中焦湿热,脾虚不运。治疗需要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脉,证属脾胃虚弱、湿热内湿、虚火上炎。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滋阴降火。拟方如下:
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组方:
党参15g(补中益气,健运脾土)白术 12g(健脾燥湿,固护中焦)茯苓 15g(淡渗利湿,健脾宁心)炙甘草6g(调和诸药,缓急和中)黄连6g(清中焦湿热,疗口疮)黄芩 9g(清热燥湿,泻上焦火)干姜 5g(温中散寒,防苦寒伤脾)姜半夏9g(和胃降逆,辛开散结)生地黄 12g(滋阴凉血,清虚热)·麦冬 9g(养阴生津,清心除烦)砂仁6g(化湿醒脾,行气宽中)陈皮6g(理气健脾,助运化湿)薏苡仁 20g(健脾渗湿,清热排毒)对照蒲老所用的原方虽不一样,但是用药思路并无大的差别。AI开出的药方,用上以后肯定会有效果。可以说这样的用药思路和开方水平已经能跟得上大部分的中医师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cf6fa5fe2eb730768c20bb6cb13845.jpg)
Deepseek这类强大AI的出现,最危险的有三类医师。
第一类是最低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师,比如头痛用川芎,胃痛用元胡这类。可以说AI一出手就已经跨过了最低挡,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第二类是痴迷于收集各类秘方验方的医师,他们学习中医对医理不甚感兴趣,但对于名老中医的验方却情有独钟,电脑模板里琳琅满目,遇到相应的疾病就进行检索调用。这类医师也将葬于AI的车轮之下。AI被投喂了大量的医案医话医理医药,其检索能力远非个人之力所能比。
第三类就是纯科班用药思路的医师。这类医师多遵从《中医内科学》那套模式,遇到xx病便检索书本里xx病的章节,进而检索xx病下的具体证型,从而获取具体的药方。
这类医师相较于第二类医师,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是本质上仍处于检索的初级阶段。大家可以看一下蒲老医案中AI的分析,已经能根据每个具体的症状作出相应的分析,而且相当精确,拟人化程度颇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f4c4af3da6c345af926182b8bbd7cd.jpg)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对海量中医药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最后应用于诊断治疗,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衡的实力。
AI的出现是挑战也是机遇。它的出现会对处于金字塔底的中医有着毁灭性的打击,这就督促我们中医需要不断精进医术,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才能不被时代所取代。
以前的“中医越老越吃香”的老掉牙言论也会被扫到垃圾桶里,即便是百岁中医,最多也就90年的经验,但是AI呢,拥有上千年的历代医家的资料投喂,远非个体所能比拟。
中医之所以有很大程度上的难取代性,就在于思辨上,这些思辨来自于大量阅读后的思考、内化、触类旁通,其中有大量的1+1不等于2的情景,这些是人类擅长的,也是AI最不擅长的。
当AI能对医案进行解析并给出处方时,着实令人震惊。在大数据整合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它已经秒杀了一大半的中医师。作为中医师,一方面要精进医术,时刻保持危机感,一方面更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拥抱、为我所用,才是最正确最积极的态度!
您认为,DeepSeek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海量数据的加持下,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完全取代中医吗?
中国好的上工上医看病是望闻问切,AI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AI没有意识,多去了解了解中国的上工上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医乃神圣之业。
以后,普通人的生活,AI都可以为你给出答案,你不用动你那简单的脑子了,你的存储和检索因为记忆会出现偏差,AI不会。你的逻辑判断会因情绪化而出错,AI不会。好好的珍惜你的情绪,好好的保持你的AI设备供电,你会平安地活着。
其实一般人哪里知道那些症状是重点要表述出来的呢?AI取代中医,不太可能。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低级中医师的噩梦,是所有低级脑力劳动者的噩梦。而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又会淘汰所有的体力劳动者。以后的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劳动者不管是脑子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会被淘汰,除了政治家资本家,普通劳动者只有极少数有创造力的脑子劳动者能保住饭碗。
望闻问切AI占了几个?
表面上看中医中药“有大量的1+1不等于2的情景”,但人工智能是基于海量数据深度学习,并发现复杂表象背后的简单联系,所以说AI依然能够解算出“大量的1+1不等于2的情景”。
AI怎么切
互联网上的方子有几成可信的?
就问一句,开出的方,你敢用么???人对机器有天然的不信任感!!!
半年前某次去社区医院看病,中医师一边给我手腕套个手环,再给我另一只手诊脉。不一会,电脑已经出来药方了,然后他叫他徒弟修改一下药方。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训练中医的AI。
人工智能懂望闻问切?黑中医也得用点心啊
你这种中医估计会被淘汰!
小病别治,不然肯定会治成大病
如果这样,西医淘代更快!高级的中医人在就有药,就有方法治,西医没了仪器就跟普通人一样!
对于中医药,公共方子是方子,疹疗方是疹疗方,是药三分毒是常识,大家都应谨慎用药。
中医的发展之路,不排除专注训练医生的望闻问切及现代医学检测手段,把检查症状及特征等辩证项目,运用ai匹配最优方子及加减。
这是好事吧,起码有了解不是。不再是黑中医无用。当然还是得看医生。
西医也可以取代一部分:先根据病人症状给出检查项目和方案,根据检查结果给出复检项目,然后给出治疗方案。医院医生只管检查、执行方案、病情跟踪和采集。
非法收集了网民多少数据[得瑟]
建立一个会把脉的模型
望,闻,问,切。。和AL的这种交流只停留在问了,用自己的症(关键是不能确定)问医书(谁知道医书有没有被改过或输错),Al只是节省了中间找答案的时间,但大部分基于人们自己没有医学知识(生活常识也没有),可能给Al出的症状是不完全的,而答案只是书上的答案,药方剂量问题,药方的配比问题是根据现实作限制调整的。
问IA怎么赚钱最快没有?
没用,医院药费便宜且能用医保,你就算知道是什么病也要医生处方才能开药,一进医院有理没理就要你检查,检查费才是大头
连语音回复都没有的东西,说能打败英伟达,ai概念降智天下无敌🚬
AI再厉害,也完全根本一点也不懂药物是生吃、生药材煮来吃,煮多久,还是干药材熬来吃,熬多久
AI迟早会把人类送进坟墓
怎么准确描述给AI?没有真人中医给你诊断一下病症,你症状都写不明白。没有真人中医给你把一下方,你敢直接用啊?
小病问AI,自我诊断。 大病自我了断?
我就怕碰到~假中医[点赞][点赞][点赞]
没用,中医无法发展是因为药不行。靠种植的药基本上不堪一用,甚至药性都是相反的。
新宗教[点赞]
什么时候能把AI用在行政管理和资金监管上[doge][doge][doge]
手痒,问DEEPSEEK需要些什么传感器以达到“望闻问切”,洋洋洒洒一大串,中医AI化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