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数3627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1946年间的东北,杜聿明和林彪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追击战,此场战役,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关于东北的政治等问题上的博弈。在最开始,杜聿明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在追击过程中他突然收到了一口黑皮棺材,看见里面的人后,杜聿明马上下令:停止追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国共两党开始抢占东北
1945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8月,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了一场和平谈判。但毛泽东了解蒋介石,深知这场谈判有着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在这场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都开始意识到了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各自都派了不少的士兵赶往东北,意图抢占先机,夺下东北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
原因是日本当年为了实现他们狂妄自大的大陆政策,在东北搭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轻重工业体系,总计投入都已经高达了100亿美元。再加上东北地区本来的优势,他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一大块的黑土地,其它资源也充足丰富,那里已经迅速成长为了中国大部分商品粮的原产地和轻重工业的基地。
据当时的保守统计,东北地区的年产粮量就已经高达2000万吨了,可以说是粮仓;大豆产量更是惊人,大约占了全球份额的一半以上;钢铁也是一样的不得了,已经占据了全国九成以上的产量,高达200多万吨;更不用说东北那里四通八达非常便捷的铁路以及丰富的其它矿产资源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北地区就是一块十分明显的香饽饽,面对东北这块各方人眼中毫无争议的兵家必争之地,大家都是各种招式齐出,誓要拿下!
国民党有着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一直以来的是有优势的,但是最终还是我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占得了先机。原来是因为,苏联和美国虽然给国民党提供了帮助,但其实更多的是桎梏,这也使国民党在东北问题上比我们共产党要棋差一招,以至于一直都迟迟难以突破。
国民党一开始想的就是让苏联的军队出面去帮他们消灭日本的关东军,然后就可以直接从苏联军队的手中接回东北。可是令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苏联方面为了可以借机在中国获得好处,也为了可以实现自己的在华利益,直接就不答应国民党在各港口登陆,国民党的军队也就不能入驻东北了。
以快速进入东北作为要挟,国民党只能无奈与苏联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也因这份《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彻底地将外蒙古弄丢了。
其实国民党一直有点过分依赖美国了,蒋介石也是有向美国求助过的,希望美国可以帮助他把军队运到东北去。可美国之所以会支持蒋介石,也只是因为这样有利可图而已。
最重要的是美国也并不重视东北地区的战略意义,对于美国来说,国民党政府首先应该将南京、上海等等国内的大城市抢占成功,并抓在手中牢牢握紧,夺取东北地区的行动是可以慢慢来的。于是,在国民党要抢占东北时,美国并没有向蒋介石想象中的提供很大的力量,相反还以后续的援助作为要挟。
蒋介石虽然没有了美国与苏联的帮助,但是他还是对自己,对国民党非常自信,他们认为我们共产党落后,根本没有将我军当成对手。国民党的高层也都觉得东北地区或早或晚会落入他们之手,所以也就没有催促当时前往东北的杜聿明加快行军的速度。
国共两党军队力量对比
当时我军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的装备,毛主席命令林彪带着10余万战士以及2万左右的干部,总计将近十三万人一起奔赴东北。没有能够载这么多人的车子,所以他们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交通工具进行转移。
而其中,一部分人借助渔船走的水路;另一部分人走陆路,大多数的士兵只能用自己的双腿行军,只有极少极少的人才能骑马前进。就算如此,我军的战士也比杜聿明带领的队伍要提前到东北。而杜聿明所带领的军队是等我军已经成功抵达东北地区并且成功解放了四平后,才逐渐加快了行军速度。
1946年3月到5月,苏联已经开始从我国东北地区悄然撤军,国民党的军队也开始大举接收北方的重要城市。此时我军在东北的军事力量也慢慢开始增强,军队人数达到了二十万余,肯定不可能放任国军在东北扩张。因此主席还专门发电报指示了林彪元帅,期望他牢牢守住四平这个战略要地,阻止国民党的军队继续向北方进攻。
日本殖民者已经在东北经营了十余年,四平这个城市虽然规模不是大,却也有铁路通过,同时还设有机场。无论任何部队想要向北进军吉林都必须经过这里,所以四平也被称为是东北地区的咽喉。
四平的北部有很多山,但是这对于我军的防守工作并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国民党是想要向北进攻,而除了北方之外四平的附近大多数是平原地形,这会有利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防守的难度很大,而且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也明显比我军要先进很多,所以我军防守时甚至会堵塞河道,溢出的河水自然也就可以形成水网屏障,用这样的方式来阻挡国民党军队的前进。
如果单单从国共两党双方军队的人数来判断的话,我军最开始从全国各地调到东北的部队只有13万人,在东北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扩编后才超过了20万人,而国民党的军队人数似乎差不多。
但我军当时是新老部队混编,新征召的士兵就差不多占一半,这些新兵没有充足实战经验及相关军事技能,武器的配给也不足,许多的战士甚至是没有枪支使用的,不要说更为难得的重武器和弹药补给了。而国民党军队的几乎都是已经打过好几场战的优秀士兵了,他们的装备精良,补给也十分充足,我军与他们的战力、火力根本都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林彪作为我军当时在东北指挥能力最强的高级将领之一,他认真分析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后,已经判断出双方力量悬殊,死守四平的难度十分大。
但当时正好是国共政治博弈及谈判的关键时期,四平如果被攻破,东北战场形势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东北地区的共产党也会呈现崩溃势头,也会对我党的谈判以及全国战局产生极为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要求东北地区的军队一定要克服困难,守住四平。
当时我军善于分析形势的名将黄克诚也向林彪元帅提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应该要先保留实力,撤出四平发展农村根据地,等我军的实力壮大后再夺回四平。
国共两党军队交锋
林彪元帅内心虽然也是认同这个策略的,但是他也必须从大局上考虑。对于他的提议只能保持缄默,继续防护四平,布置防务工作。
之后局势开始恶化,敌人对四平进行了三面的包抄,我军的屏障也没有了丝毫用处,每日士兵都在敌军的炮火下死伤惨重。事实上毛主席其实是知道四平的守卫军已经岌岌可危了,已经打算放弃四平,甚至退过松花江。果然,不久后毛主席就发电报给林彪元帅:如果无法继续坚守四平,军队可以撤出四平,向北转移,保存实力。
林彪元帅征战多年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经验,最后时刻也没有不懂变通,死等电报,在他收到电报之前,就已经下令让我军开始全线后撤,向北退去,期望可以尽最大可能的保存东北的有生力量。
林彪元帅先是让军队撤到了长春,但是杜聿明的军队在拿下四平后,就马不停蹄的继续挥师追击林彪的部队。林彪元帅又借助长春的地形抵挡了杜聿明军队一些时间,随后又不得已只能继续往后撤。杜聿明可能是想将林彪军队全部歼灭,就一直在我军背后狂追不舍,我军也难以甩掉对方。
林彪大军一路已经快要撤到松花江,杜聿明还是一直根本不愿意放弃追击,他看着林彪的行军路线,十分担心林彪成功渡江,渡江以后就不好追击了。于是杜聿明就还提前给蒋介石发了份电报,跟蒋介石说明情况,并让他在林彪军队赶到之前,派人在新站和拉法驻守。
蒋介石也马上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加派了两个团到新站和法拉,但是没有让他想到的是,这两个团居然这么弱,一下就被林彪把新站和法拉攻占下来了。
林彪元帅决定在后方杜聿明军队追兵离他还有一段距离,没有赶到的情况下,就先带人对拉法展开突袭。虽然说在拉法驻守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早有了准备,但是他们小觑林彪军队的战斗力,连构建的防御工事都没有什么大用。
短短的一个钟头,拉法就彻底被林彪元帅攻破了防线,新站那也相差无几,哪怕后期又一次加固了防御工事,还是没能在林彪元帅手下撑过一天,负责指挥新站和法拉战斗的国民党团长也是直接就被击毙了。
黑棺出现,下令停止追击
林彪元帅这次还特意让士兵准备一口黑皮棺材,就放在小船上,打算让小船直接顺江飘到了杜聿明军队那里。而这口棺材中装着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被直接击毙的国民党团长的尸体,随着这艘小船顺流而下的,不止有我军的押解人员,还有许多的国民党军队战虏。
这艘小船的出现,意味着国民党的追击失败了,同时驻守新站和法拉的军队也已经被全歼。因为这一次是双方默契交换战俘的过程,所以两方都心照不宣的没有使用武器。这口黑漆漆的棺材,也是林彪军队特地给国民党政府准备的一个礼物,同时也是对杜聿明和蒋介石的一个威慑。
直到杜聿明接到了这一口黑皮棺材,他才正式下令停止追击,其实,杜聿明这时候也不是不可以选择继续追击林彪军队,只是追击的结果注定不会太好的,而且必定会遭到林彪大军的各种伏击。
也因为当时共产党关内的情况已经开始好转,林彪元帅的军队也有了关内解放军战友的战略配合,也有其它解放军的帮忙。而杜聿明多次的乘胜追击,也已经让国民党军队疲惫不堪了,所以杜聿明这次受形势所迫,不得不选择稳中求进,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