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仲韬:初心如磐担使命历经磨难铸忠诚

党史博采 2024-12-09 11:13:15

文/上官诗媛

弓仲韬是台城特支和安平县委的主要创始人,是冀中地区早期革命的发动者,他在李大钊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返回家乡建立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开创了中共在中国北方农村党建的先河。

弓仲韬大义凛然领导农村革命斗争、大公无私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千里寻党不改初心的革命经历,充分体现了信仰纯粹、对党忠贞,心系苍生、胸怀大义,舍生忘死、不懈奋斗,历经万难、不改初心的政治品格,是映射燕赵大地百年的红色之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

大钊领航,回乡播火

弓仲韬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首屈一指的大户,父亲为清末拔贡。弓家家族鼎盛时拥有土地4000多亩,深宅大院鳞次栉比,常年雇佣管家、工人、仆役数十人,据弓仲韬的二女儿弓乃如回忆,“我小学时代是个十足的小地主的绅士家庭,……种地300多亩,房子40多间,生产工具应有尽有,牛驴马共7只,除佃户外雇工8人,每年收入150余石。”

但是富家出身的弓仲韬痛恨黑暗的封建统治,厌倦腐朽的社会礼教,同情深陷水火的贫民,从小就怀有救国救民的情怀和帮助穷人的理想。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他的心中经常充满了苦闷。

1911年,弓仲韬放弃了优渥生活前往天津法政专门学堂求学。在此期间,他加入了北洋法政学会,有幸与李大钊同成为学会会员,并较早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

毕业后弓仲韬先是到河北饶阳县任教,1916年来到北京沙滩一所小学教学。那里临近北京大学,他常去北大图书馆阅读进步书刊,聆听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的教导。弓仲韬心潮涌动,随后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更使他萌生了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和社会革命实践的想法。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让胸怀报国之志的弓仲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民族希望之光,认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在民族危亡之际力挽狂澜,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指引的光明大道。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弓仲韬于1923年2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他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早期农村党建之路。

1923年暑期,按照李大钊在农村“宣传教育、团结工农大众,建立党的组织”的指示,弓仲韬辞去北京沙滩小学的教职,带着兼济天下求大同的使命感、责任感回到家乡台城。回乡后,弓仲韬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和把革命火种带回农村的任务。针对农民大多不识字的现实,弓仲韬自筹资金创办了平民夜校,作为提高农民文化和开展党的工作的阵地。他白天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平民千字文》,晚上教村民识字,通过讲故事、说历史的方式,对农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创始人弓仲韬。

“弓家的大少爷回来了,还创办了个平民夜校。”周边众多的贫苦农民慕名前来,学员最多时达50多人。他的家成为台城村茫茫黑夜中亮起的一盏明灯,村民们也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夜校他一直私下关注着来上课的贫苦群众,发现有思想进步、积极肯干的夜校学员,便主动和他们接近,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寻找适合的发展对象。

1923年7月,弓仲韬介绍了同村的弓凤洲加入中国共产党,弓凤洲又发展了弓成山入党。8月的一个夜晚,弓仲韬在家中召集主持成立了由三个党员组成的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简称台城特支),弓仲韬为书记,弓凤洲为组织,弓成山为宣传,直接受北京区委的领导。就这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第一个农村支部成立了。在其影响下,安平县及周围各县的基层党组织迅速扩展。1924年8月,弓仲韬根据李大钊的指示,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中共安平县委。

安平县委成立后,弓仲韬在秘密状态下开展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全县党员队伍和党组织不断壮大。同时,安平的革命星火也辐射周边,与相邻的饶阳、深泽、深县建立了联合县委、中心县委,弓仲韬等共产党员活跃在安平、饶阳等地的村庄中,千方百计巩固和恢复党、团组织,形成了革命的浪潮。

他们秘密开展工作,建立“农民互助会”“婚丧互助会”“戒大烟戒酒戒赌会”,引领妇女成立“天足会”。这些组织和活动合理合法,很受群众欢迎,成为党组织团结群众、开展斗争的一个个阵地。弓仲韬还领导动员县里各校教师成立“小学教员联合会”,发动了小学教师的第一次增资斗争,带动全县的革命高潮。

胸怀天下,舍生忘死

弓仲韬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充分展示了胸怀天下的共产党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道德追求。

返乡后,眼见乡亲们饱受旱灾之苦,还有苛捐杂税压迫,弓仲韬在家族祠堂自搭粥棚,施粥发布匹,还腾出家里放农具的三间东屋,卖掉田地自筹资金购买了桌椅板凳和简单教具,为上夜校的村民提供教材学具。他一边继续办好农民夜校,一边筹建农民协会,带领农民打倒土豪劣绅,为大多数贫苦农民谋利益。

在领导本村的长工增资斗争中,弓仲韬先从自家开刀,说服家人给长工涨工钱,进而宣传鼓动全村长工发起增资斗争,引起了同族富户们的极大不满,他们施加压力制止弓仲韬的活动。但弓仲韬面对压力和打击从不示弱,他领导下的短工罢市斗争、抗税抗捐运动、割穗斗争等革命活动不间断进行。

弓仲韬常说,作为共产党人,就要舍得出家财,豁得出性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北方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弓仲韬被反动当局多次通缉,居无定所、危机四伏之下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始终没放弃为党工作,在白色恐怖之中坚持斗争,领导建立了“女师支部”,巩固扩大群众团体,提升党组织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

◆李大钊与弓仲韬雕像。

1928年,国民党统治北方后,深泽、安平、饶阳各县党组织相继遭到破坏。本身已经四处躲藏的弓仲韬眼看组织遇到了困难,为了解决办公经费,他又变卖田地,筹资500元购置数台织机,在家里建起毛巾厂,掩护党组织的同时也为贫困党员解决了生活问题。大公无私的弓仲韬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倾其所有,到1934年时,他已经家徒四壁,家产几乎所剩无几。

1933年由于叛徒出卖,安平县委负责人和部分党员被迫撤离,党的工作由公开转为秘密。弓仲韬和二女儿弓乃如舍生忘死,为恢复和发展安平、饶阳等县的组织和工作四处奔波,在艰苦危险的形势下领导女师毕业生和反动当局开展了激烈的要求就业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为了党的事业,弓仲韬倾其所有,带领全家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妹妹弓惠瞻,女儿弓浦、弓乃如以及三个堂妹弓惠诚、弓蕴武、弓彤轩,外甥女张子辉、侄女弓润等23人在弓仲韬影响下投身革命。

但是,有革命就有牺牲。弓仲韬的大女儿弓浦在北京参加爱国学生示威游行中身负重伤,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儿子弓潮病亡;二儿子于1931年被敌人毒死;1935年,小儿子被敌人圈禁一周,回家后离世;弓仲韬母亲在敌人不断的搜抄威胁下,加上孙子去世的打击,于弓仲韬小儿子去世三天后离开人世。家破人亡的弓仲韬身心俱裂,痛苦不堪,但心中始终不变的共产主义信仰,如寒冷冬夜的一支火把,给他以力量和支撑,让他擦干泪水,依然意志坚定,勇敢前行。

历经万难,不改初心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肆虐的爪牙已经侵略到冀中地区。地方混战、土匪四起,很多人家纷纷逃难离开家乡。此时,与党失掉联系的弓仲韬和二女儿弓乃如商量,不能坐以待毙当亡国奴,走!往西北可能会找到党。

1937年9月,弓仲韬拉着卧病的妻子,带着二女儿弓乃如毅然离开家乡,踏上前往西北的寻党之路。前程漫漫,凶吉未卜。一家人一路上遭遇土匪抢劫,衣食无着,途经榆次火车站时,一心寻党的弓仲韬面对三弟弓季耘的劝阻不为所动,坚持西行。

半年后,弓仲韬和家人一路辗转来到西安,但是妻子的病情突然恶化,他只能委托八路军办事处将二女儿弓乃如送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自己留下来典当物品照顾妻子。1939年冬,妻子病逝,一贫如洗的弓仲韬用草席裹尸埋葬妻子后奔赴陕北,却因国民党封路辗转流落到汉中,暂时在一家工厂当伙夫。

虽然此时弓仲韬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是他始终不忘为党工作。每天晚上他用讲故事、教认字的形式,在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鼓舞他们的抗日热情,这一举动引起了资本家的注意和不满。趁着带他去看眼疾,资本家残忍地害瞎了弓仲韬的双眼。

失明后的弓仲韬无法工作,这位当年在党组织的指引下带领农民群众勇敢斗争的革命者只能沿街乞讨度日。1943年,经历了六年漂泊之后,历尽千辛万苦的弓仲韬在同乡的接力护送下终于回到家乡台城,这时他已是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难以正常行动。在族亲的搀扶下,回到弓家老宅的弓仲韬摸着家中的断壁残垣,身边无一至亲的他伏地痛哭。

1946年10月,安平县重新确认了弓仲韬的党员身份,并给予他生活上的照料。这时的弓仲韬虽然衰老病残,却时刻未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一身正气、坚守党性的他时常关注村里的农会、贫民小组活动,还会拄着拐杖到安平县委反映情况,对土改工作提意见,为村党支部出主意、当帮手。衡水籍革命作家王林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仲韬来县,说贫民小组代表多数不好,甚为气愤不平。说很多因私欲不达,村干严守制度不达到他们私欲而恨村干。”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在安平县委的办公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弓仲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头在台城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弓、杨合作社”,让弓姓、杨姓的贫困户和弓姓的富裕户搭配,合作互助,给不少贫困户提供了帮助。

1956年,已是风烛残年的弓仲韬被女儿接到了哈尔滨生活,刚到女儿家,眼窝深陷、双目失明的弓仲韬吓得外孙们直哭。后来,在组织的关怀和家人的陪伴照料下,他得到了妥善的照顾。但对党忠贞的老人时常念叨,多次痛哭“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1964年3月,弓仲韬旧病复发,弥留之际他对女儿再三嘱咐:“一定要把我节余的1000多元钱交给党,作为我的最后一次党费,这点钱也许能帮助党解决一点困难!”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最后的心愿。

历经万难,不改初心,这一精神在弓仲韬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传承。它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回响,更是一种时代的力量,引领着共产党人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责任的担当。

党建引领,砥砺前行

2024年5月14日,一场特殊的直播活动在弓仲韬的家乡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上线。镜头中,《党史博采》杂志社(党史博采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工作人员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的讲解员一同出镜,与广大网友线上互动交流,全面深入介绍弓仲韬的生平和感人事迹以及安平的发展变化。几天后,一部名叫《寻光》的五集微纪录片在各短视频平台上热播,人们在光影里再次看到了弓仲韬和台城特支的光辉事迹。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

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青砖房,翠绿挺拔的龙爪槐,生动形象的文化墙,运转不停的丝网加工厂……走进台城村这片拥有630户、2360人、84名党员的红色土地,“两个第一”的红色基因在党员干部中代代传承。他们铭记责任,爱党为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党建促发展,引领新时代的台城不断向前。

近年来,台城党支部持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探索如何以党建促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目前,全村80%以上的农户有400余人经营丝网产业,自家办厂、外出开店的也不在少数。丝网业的兴盛带动了村中劳动力的就业和创收,家门口上班也留住了人们的乡愁。

在大力发展丝网业的同时,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种植了1000多亩的经济林拓展副业经济。同时,以台城红色文化为依托,台城村实施村落面貌改造提升工程,对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升级改造,打造“星火台城红色景区”,以红色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创建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的弓仲韬离开我们已经60年,他晚年常常痛哭懊悔“没有完成党交代的任务”已经在今天的台城开花结果,弓仲韬和台城特支的故事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历久弥新。近年来,党史专家和学者们始终坚持深入研究挖掘,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台城纪念馆多年坚持前往吉林、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湖南及周边县市广泛搜集档案资料,共收集到珍贵档案资料及实物130余份,在新纪念馆布展中使用40份,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和研究资料;《作家王林日记中的弓仲韬》《弓仲韬在北洋法政学堂》等专题研究文章对弓仲韬早期革命活动、失明返乡后的活动等史实做了深入挖掘;台城特支成立100周年座谈会顺利举办;《台城星火——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铭记:弓仲韬与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资料汇编与研究》付梓出版。拨开历史的层层面纱,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弓仲韬和台城特支的历史贡献,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台城村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精神,焕发着勃勃生机。

从台城出发,红色的星星之火燃遍燕赵大地,穿过时代的洪流映照今日。新时代的河北将赓续先辈的红色血脉,继续发扬弓仲韬和台城特支的精神,让党旗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的征途上高高飘扬。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