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黄鹤楼》是毛主席的词作,这首词创作于1927年。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该词时,毛主席写下了这样一段自注说明: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8月7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斗争,从此找到了出路;也就是1927年4月11日,国民党军队缴了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枪,次日,又向罢工示威的工人开枪。在这个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政治与组织的报告》,仍然做出了对汪精卫一派的右倾迁就政策,未能给中国革命指出正确的道路。会议期间,毛主席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正确意见无法得到采纳。
这个时候的毛主席,心情郁闷:他登上了蛇山,来到了黄鹤楼前,毛主席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一切风景尽收眼底。茫茫大江东去,平汉铁路纵贯南北,龟蛇二山笼罩于苍茫的天际之中。面对此般风情,创作了《菩萨蛮·黄鹤楼》。

毛主席手书:《菩萨蛮·黄鹤楼》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主席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把妻子杨开慧和三个孩子送回了湖南。期间,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创作此词: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创作于1927年的此词,表达了毛主席对于其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
全词扣紧登临情景,突出大江形象,自然哲理,政治斗争和革命激情,三者水乳交融;主题思想集中深邃,写景以重点刻画与气氛渲染结合;抒情以寓景于情和写意手法相结合,境界含蓄高远;语言之沉着有力,叠词动词之新颖精警;用韵之错落有致与内容也十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