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各国在世卫组织总部进行的关于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应对未来大流行协定的谈判决定,由于存在太多分歧,今年无法达成协议,谈判将延续至 2025 年。

近几个月来,猴痘新毒株的出现、卢旺达致命的马尔堡病毒爆发以及 H5N1 禽流感的传播,都适时地推动了谈判进程
谈判的关键分歧在于拥有大型制药产业的西方国家与那些不希望在下一次大流行来袭时被边缘化的较贫穷国家之间。
近几个月来,猴痘新毒株的出现、卢旺达致命的马尔堡病毒爆发以及 H5N1 禽流感的传播,都适时地推动了谈判进程。
这些谈判于 2022 年 2 月在世卫组织日内瓦总部启动。
世卫组织 194个成员国 “认为他们仍有工作要做”,谈判联合主席安妮 - 克莱尔・安普鲁(Anne-Claire Amprou)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今天,成员国一致认为我们需要尽快达成协议,并将谈判持续到 2025 年,目标是在定于明年 5 月召开的下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达成协议。
“我们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她坚称。
2021 年 12 月,由于担心新冠疫情造成的破坏(新冠疫情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卫生系统瘫痪、经济崩溃)再次发生,各国决定起草一份关于大流行预防、准备和应对的新协定。
虽然草案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达成一致,但在一些关键条款上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共享具有大流行潜力的病原体以及公平分享由此产生的益处(如疫苗、检测试剂和治疗方法)方面。
谈判在监测与预防以及向较贫穷国家进行技术转让方面也陷入僵局。
“仍有很大差距”在 6 月的年度世界卫生大会(世卫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上,各国给自己设定的期限是到 2025 年 5 月的下一届大会时达成并通过该协议 ——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要想在今年完成,各国本应在 12 月召开一届特别会议 —— 而周一已经是能做出这一决定的最后期限。
然而,谈判代表们承认,他们还远未准备好。
各国将于下个月再进行一周的谈判,并在 12 月 6 日决定他们是否认为能在明年 5 月前达成协议。
从长远来看,1 月唐纳德・特朗普将重返美国总统之位,他向来对世卫组织不友好,这也有可能扰乱谈判进程。
为期两周的第十二轮谈判于 11 月 4 日开始,但到目前为止,在弥合剩余分歧方面几乎没有取得进展。
“就内容而言,仍有很大差距。把内容确定好很重要,” 知识生态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日内瓦代表蒂鲁・巴拉苏布拉马尼安(Thiru Balasubramaniam)告诉法新社。
他说,在加强对新出现病原体威胁的监测以及平等共享病原体和抗疫产品方面找到一些妥协点,或许能打破僵局。
“如果成员国能在这两个难题上找到解决办法,那么其他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他说。
“最大担忧”谈判联合主席普雷西丝・马索索(Precious Matsoso)表示,所有国家都希望能更好地做好准备,防止下一次灾难发生。
“实际上,在一些问题上我们比自己认为的更接近达成一致…… 存在达成中间立场的明显机会,” 她说道。
“不过,我们最大的担忧是,当下一次大流行发生时,它会比我们经历的新冠疫情更加严重。”
第三世界网络的高级研究员 K.M. 戈帕库马尔(K.M. Gopakumar)表示,各国正在讨论在何种条件下向较贫穷国家分享疫苗、检测试剂和治疗方法以供分配,以及生产的比例是多少。
“发达国家表示,他们只会在发生大流行的情况下提供援助。但对于比如说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甚至是像埃博拉那样的常规疫情爆发,他们则不会提供。” 他告诉记者。
“按照这种做法,他们只有在情况变得很严重时才会提供援助。猴痘疫情就是如此。只有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才会有疫苗捐赠。但那时已经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