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忽必烈肯定是蒙古帝国的最高掌权者,他的形象威严,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有一段不怎么被人知道的历史,被掩盖在了岁月的尘土之下。过去有个时候,忽必烈居然带着汉人军队,一直向着蒙古草原的深处进发。
在那广阔无边的草原之上,他们对蒙古人实施了一连串的军事行动,而当中最为让人震惊的,是把蒙古的圣地哈拉和林给大肆血洗了。这一惊人的行为,可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其背后的情况错综复杂,存在着极为繁杂且影响深远的历史根源,需要我们逐步去揭开。
在成吉思汗那个时代,大蒙古国由于经济模式存在差别,从而引发了冲突。草原地区的经济主要是畜牧经济,增长较为迟缓,蒙古贵族想要让财富迅速增加,就偏向通过战争来抢夺。而草原之外的旱地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它的发展重点在于依靠精细的管理,以及稳定的环境。因为利益的不同,蒙古贵族分成了两大阵营。
蒙古的旧贵族觉得应该把汉地人口都杀光,把土地变成牧场,这样就能让畜牧经济扩大;而耶律楚材等汉化归附的官僚提倡留住汉地人口,靠收税来积攒财富。刚开始的时候,是旧贵族的想法更占优势,不过从长远来瞧,靠开拓疆土来让经济增长不是个能长久行得通的办法,深入管理已经征服的地区,发展现有的存量经济,这才是能走向繁荣稳定的道路。
随着蒙古在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张,农耕经济的占比逐步提高,汉化归附官僚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随之增大。与此同时,蒙古在中原分封了诸如真定史氏、东平严氏等众多汉人士侯,这些汉人士侯和蒙古旧贵族之间存在着权力纷争。为了守护自身利益,汉人世侯与汉化归附官僚联合起来,给蒙古的汉化路线给予了武力支撑,而他们所选定的代表人物就是忽必烈。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的弟弟。1251 年,蒙哥让忽必烈在金莲川设立府署,管理晋冀、鲁豫、陕甘这些地方。忽必烈在哈拉和林表现出了政治的高瞻远瞩,招揽了赵璧、姚枢等汉化后前来归附的官员,以此组建起自己的团队。他自称儒教大总主,在汉地实施教政,设立了经略司,开展屯田耕战,还和汉人世侯结成联盟,成为蒙古走汉化路线的带头人。
1258 年 2 月,蒙哥带领四万兵力攻打四川,让忽必烈和张柔进攻鄂州,兀良合台从云南向广西进击,打算在鄂州会合后往东向临安进军。然而,蒙哥在四川钓鱼山去世,蒙古内部权力出现空缺,老贵族和汉化力量都想要扶持自己的代表人物。
1260 年 4 月,靠着汉化归附的官僚、汉人世侯以及一部分蒙古旧贵族的支持,忽必烈于开平城登基称帝,把年号定为中统。他创建了中书省、十路宣抚司,让王文统、史天泽等汉化归附的官僚来主持政务。这消息传到蒙古本部后,旧贵族把阿里不哥拥立为帝,在哈拉和林即位,就这样,因为经济基础存在差异,大蒙古国正式分裂了。
阿里不哥掌控着蒙古本部以及新疆等地区,而忽必烈则切实把控着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汉地。就为了抢夺最高领导权,他们俩之间展开了三场大规模的战斗。
第一场大战于关陇地区打响。在1260年5月,忽必烈手下的汪良臣等三路军队,在甘肃山丹把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浑都海打败,把关陇的西平地区平定了下来。在关陇大战期间,忽必烈指令中原汉地给开平府运送众多物资,还让汉人世侯东平的严氏调兵,以此为下一场大战进行筹备。
1260年年末,忽必烈领着少量的蒙古骑兵,还有众多汉人世侯的军队,亲自去征讨阿里不哥。他们在哈拉和林的郊外取得了胜利,紧接着对哈拉和林进行了大肆屠杀,阿里不哥只好逃往叶尼塞河的上游地区。
忽必烈之所以能够获胜,主要在于两方面原因。在军事方面,汉人世侯的军队不但装备好,而且训练有素,其战斗力比蒙古本土军队更强。从经济角度来看,阿里不哥的势力范围经济较为薄弱,哈拉和林的粮食和饮料都得从汉地运输过去,而忽必烈掌控着汉地,他关闭了物流通道,致使蒙古本部陷入经济与粮食的困境之中。
后来,到了 1264 年,阿里不哥没了退路,只得向忽必烈投降,这样一来,忽必烈大致把蒙古本部给平定了。忽必烈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在东北地区设立了行中书省,这损害了分封在东北的蒙古旧贵族世代承袭的利益。1287 年 4 月,乃颜带着 6 万部队造反。5 月,忽必烈亲自率领博罗欢的蒙古军队以及李庭的汉军去平定叛乱。
由于担忧蒙古军相互勾结,他让李庭率领汉军充当先锋,组建敢死队并用炮轰击叛军的阵地,最终顺利平息了叛乱。忽必烈把乃颜用毡子裹起来摔死,没收了其他参与叛乱的旧贵族的家产与封地,还把他们迁到了江南。
经过三场大规模的战争,蒙古旧贵族在政治上彻底落败,他们所倡导的征服掠夺式经济路线也彻底行不通了。而汉地的农业经济路线取得了胜利,汉化归附的官僚以及汉人世侯的利益得以保住,忽必烈成功坐稳了皇位,让元朝的统治得以稳固。由此可见,元朝并不是传统认知中的蒙古王朝,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