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北京,一个平凡的冬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轻轻叩响了中央办公厅的大门。她的神情坚毅而谦逊,目光中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芒。"同志们,我是谢觉哉的遗孀王定国。我今天来,是想跟组织说一件事。"她的声音虽然不大,却格外坚定。这位曾经的红军女营长,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为何在丈夫去世后,要专程来找中央?她又说了些什么,让在场的领导同志们如此动容?
一、巾帼英雄的革命征程
"你们知道吗?当年在四川营山,一个瘦小的姑娘,竟带领了四百多名妇女参加红军!"1933年的一个清晨,营山县的街道上热闹非凡,人们议论纷纷。这个被称为"巾帼将军"的姑娘,就是王定国。
要说王定国的革命历程,还得从她12岁说起。那一年,她被卖做童养媳,在一个富农家庭饱受欺凌。可王定国天生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经常偷偷跑到邻居家借报纸看,就是在这时候,她第一次接触到了进步思想。
1931年的一天,王定国在井边打水时,遇到了一位地下党员。这位同志见她识字,就把一份《共产党宣言》偷偷塞给了她。这份宣言,彻底改变了王定国的人生轨迹。
"要想活出个人样,就得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王定国下定决心后,用地下党给的40块大洋还了童养媳的身价,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3年,红军来到四川营山时,王定国已经发展了一支400多人的妇女队伍。这些妇女,有的是受尽压迫的童养媳,有的是被迫出嫁的年轻姑娘,还有的是遭受家暴的农村妇女。她们在王定国的带领下,不仅学会了识字,还学会了使用武器。
"这些妇女同志个个都是好样的!"当时的红军指挥员看到这支队伍后连连称赞,当即任命王定国为妇女独立营营长。这在当时的红军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1936年,王定国随西路军参加了西征战役。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她带领战士们在一处山头设伏。当敌人的马家军逼近时,王定国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同志们,山上有的是大石头,咱们就用这个当武器!"在她的带领下,女战士们爬上高处,将石块一个接一个地往下扔。这些"土武器"竟然打退了好几轮敌人的进攻。
可是好景不长,在一次遭遇战中,王定国和战友们不幸被俘。在被俘期间,敌人用尽手段想要她屈服,可王定国却说:"要杀要剐随你们的便,想让我背叛革命,做梦!"
更让人佩服的是,王定国在被俘期间还暗中组建了党支部。她以厨房帮工的名义,保护了多位同志,其中就包括西路军的组织部长张琴秋。每天,她都会借着送饭的机会,给关押的同志们传递消息,商量营救计划。
"王定国啊王定国,你可真是个有心计的!"后来,被她救下的战友们常常这样说。就这样,她在险境中保护了不少革命同志的性命。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王定国靠着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智慧,不仅自己挺了过来,还带领大家守住了革命的火种。
二、革命伉俪的佳话
1935年的一个夏日,长江边传来了洗衣服的声音。王定国正蹲在河边,专注地搓洗着战友们的衣服。这时,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同志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两件单衣和一捆棉花。
"同志,能否请你帮个忙?"这位同志正是谢觉哉,他客气地说道:"这两件衣服能不能帮忙缝一下?咱们要去陕北了,那边天冷,得把这棉花夹在中间。"
"老同志,您放心,我来帮您做。"王定国接过衣服,麻利地开始缝制。谢觉哉站在一旁,跟她聊起了即将到来的长征。
"记得多带些辣椒,陕北的冬天特别冷,辣椒能御寒。"临走时,谢觉哉还不忘叮嘱。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谁也没想到,这次偶遇会成为他们革命伉俪情缘的开始。
1937年,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两人再次相逢。那时的谢觉哉正在积极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同志,当听说王定国也在其中时,立即安排了见面。
"谢老,还记得长江边那次见面吗?"王定国见到谢觉哉时说道。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她:"是你!那件棉衣我一直穿到了陕北。"
在兰州办事处期间,王定国负责后勤工作。有一次,办事处突然来了几十名同志,粮食告急。王定国二话不说,带着同志们上山采野菜,想尽办法解决了这个困难。
谢觉哉看在眼里,经常夸赞王定国:"这个同志,办事真靠得住!"后来,组织决定让王定国留在办事处工作。
闲暇时,谢觉哉发现王定国识字不多,就抽空教她读书写字。在一个煤油灯下,谢觉哉耐心地教王定国认字,从最基础的笔画开始,一笔一划地教。
"你看,这个字是'革',这个是'命',革命就是要把旧社会彻底改造。"谢觉哉一边教字,一边讲解革命道理。
同年10月,在延安的支持下,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毛主席还特意为他们题词祝贺:"革命伉俪,继续奋斗。"
来到延安后,谢觉哉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到深夜。王定国就在办公室外支起一个小炉子,热着一壶茶,等谢觉哉工作结束。
有一次,谢觉哉正在准备一个重要报告,突然发现材料不够详实。王定国二话不说,冒着夜雨跑到十里外的村子,找到相关同志补充材料,直到凌晨才回来。
"你说你,这么晚了多危险。"谢觉哉心疼地说。王定国却说:"革命工作要紧,我不过是尽了分内事。"
在延安的日子里,谢觉哉和王定国不仅是革命伴侣,更是并肩战斗的战友。每当遇到重大决策,谢觉哉都会和王定国商量。虽然王定国文化不高,但她的建议常常出人意料地精准。
"老王啊,你虽然没上过学,但你懂得比我还多!"谢觉哉常常这样夸她。王定国总是说:"这都是你教得好,要不是你,我连字都认不全呢。"
三、鲜为人知的坚守岁月
1939年的延安,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一天清晨,延安大院里传来了一阵阵铃铛声。原来是王定国正在赶着几头牛去耕地。
"首长夫人怎么能干这个?"有人劝她。王定国笑着说:"什么首长夫人?我跟大家一样都是革命同志!"说完,她拿起锄头就下了地。
那时候,延安物资匮乏,王定国带领妇女们在山坡上开荒种地。她们种了玉米、高粱、土豆,还种了不少蔬菜。每天天不亮,王定国就带着大家上山干活。
有一次,一位老乡看见王定国在地里刨土豆,好奇地问:"你不是谢老的夫人吗?"王定国头也不抬地说:"在地里,我就是个种地的。"
为了解决生活困难,王定国想出了养猪的主意。她带领妇女们在山沟里搭起简易猪圈,用野菜和剩饭剩菜喂猪。短短几个月,猪圈里就有了十几头猪。
1940年春天,中央机关的伙食非常紧张。王定国主动提出,把自己负责的农场和猪场的产品供应给中央机关。就这样,她带领的妇女们种出的蔬菜、养的猪肉,源源不断地送到了中央机关的食堂。
一天,毛主席来视察农场,看到王定国正在给猪喂食。"老王啊,你这是要当养猪专家啊!"毛主席笑着说。王定国认真地回答:"主席,咱们要自己动手解决吃饭问题!"
这一年冬天,延安举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当王定国的名字被念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毛主席亲自为她授予了"劳动模范"的锦旗,上面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但王定国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她带领妇女们开展了更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不仅种地养猪,还开办了缝纫组,专门为部队缝制军装和袜子。
一天深夜,有同志路过缝纫组,发现灯还亮着。推门一看,王定国正带着几位妇女加班赶制军装。"部队急等着用呢,咱们多干一会儿是一会儿。"她一边干活一边说。
1941年,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王定国率先带头,把自己的菜园子扩大了一倍。她还想出了用山泉水灌溉的办法,让原本干旱的山地也能种上蔬菜。
一次,一位首长的夫人来参观菜园,看到王定国正在和泥和水。"老王,你也太辛苦了。"这位同志说。王定国却说:"革命就是要自己动手,我这点累算什么?"
就这样,在延安最艰难的岁月里,王定国带领的妇女生产队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为中央机关提供了大量物资。她用实际行动证明,革命者不仅要会打仗,还要会生产。
四、一生坚持的革命本色
1971年的一个秋日,中央办公厅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同志们,我是来交房子的。"王定国站在办公室里,声音坚定地说。工作人员都愣住了,这可是谢觉哉同志的夫人啊!
"老首长走后,这么大的房子我一个人住着不合适。"王定国接着说,"我是老红军,更应该带头执行组织规定。什么级别住什么房子,我有自知之明。"
不仅如此,王定国还主动辞退了组织配给的司机和秘书。"我身体还硬朗,能自己动手的事,何必麻烦别人?"她总是这样说。
从此,王定国搬进了一间普通的两居室。但她并没有闲着,而是开始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整理谢觉哉同志的遗著。
"谢老一生为党工作,留下了很多重要的文稿,这些都是宝贵的革命财富。"王定国说完,就带着老花镜开始了整理工作。
整理工作并不容易。谢觉哉同志的字迹有时候很潦草,有的纸张已经发黄,有的墨迹都快看不清了。但王定国从不叫苦,每天伏案工作十多个小时。
"老同志,你的眼睛会吃不消的。"有人劝她。王定国却说:"革命传统不能丢,这些资料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得好好保存下来。"
就这样,王定国用了五年时间,整理出版了近500万字的历史资料和文集。其中不少都是珍贵的革命史料,填补了很多历史空白。
1983年,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王定国的平静。"老首长,我们找到了一批西路军的老战友,但他们的档案都丢失了。"电话那头说道。
"我这就去!"王定国二话不说,和老同志伍修权一起,开始了寻访西路军老战士的工作。从甘肃到青海,从农村到山区,他们走访了数百名老战士。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他们找到了当年西路军的一位老战士。这位老同志因为档案丢失,多年来一直没有享受应得的待遇。王定国当即记下详细情况,回京后立即向组织汇报。
"这些都是革命的功臣啊!"王定国说,"我们一定要让他们都享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在她的努力下,许多西路军老战士重新恢复了应有的待遇。
晚年的王定国并没有停下脚步。她深入调查林业生态建设,考察长城保护工作,甚至对造纸工业也提出了建议。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操心,她说:"只要还活着,就要为人民做点事。"
"我是一个普通的老党员,革命传统要继续保持下去。"这是王定国常说的一句话。她用实际行动证明,革命者的本色永远不会改变。
五、永远不变的初心
1980年的一个冬日,王定国召集了她的七个子女开家庭会议。"今天把你们叫来,是想跟你们说一件事。"她坐在简陋的木椅上说道,"从今天起,我要把全部时间都奉献给党的工作。"
子女们面面相觑,大女儿开口问:"妈,您的意思是?"王定国接着说:"前半辈子,我把太多时间用在了照顾小家上。现在你们都长大了,该让我为党多做些事了。"
她拿出一个旧皮包,从里面取出一叠发黄的照片。"看,这是你们父亲在延安时的照片,这是我们在西路军战斗时的照片..."王定国一张张地给孩子们讲解,把革命的故事和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你们记住,当年你们父亲和我,宁可自己吃粗粮,也要把细粮送给战友。"王定国说到这里,拿出了一个破旧的布袋,"这个布袋,是当年在延安做工作时用的,一直留着它,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传统。"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定国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一次,有个干部的孩子来看望她,带来了一些高档水果。王定国当场就说:"这些水果太贵重了,你拿回去。我们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2012年,王定国已经105岁高龄,但她仍然坚持过着简朴的生活。有一次,组织上要给她换一套新沙发,她坚决不同意:"这老沙发虽然旧了点,但还能用,不能浪费国家的钱。"
在王定国家中,最显眼的不是什么名贵物件,而是一面挂在墙上的锦旗。那是当年毛主席亲自授予她的"劳动模范"锦旗。每当有人来访,她总会指着这面锦旗说:"这是我最珍贵的宝贝,提醒我永远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不忘初心"这个词,在王定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在百岁高龄,她依然关心国家大事。每当看到新闻报道中国取得的成就,她就会说:"这就是我们当年流血牺牲换来的好日子啊!"
在王定国的影响下,她的子女们都继承了这种革命精神。大女儿成了一名教师,二儿子在基层工作,小女儿投身科研。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2017年春晚上,当这位105岁的老红军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观众都站起来鼓掌。主持人问她:"您有什么想对年轻人说的吗?"王定国说了一句让全场动容的话:"做人要有骨气,干事要有底气,做事要有志气。"
就在这个春晚上,全国观众都给这位百岁老人过了生日。当时的场景感人至深,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这一刻,"定国公"这个称号,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当有记者问她长寿的秘诀时,王定国说:"没什么秘诀,就是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