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战谈判韩国不服,要求划三九线,彭德怀拉出喀秋莎灭敌5.3万

熹然随心过去 2024-10-27 20:07:45

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一场关乎半岛命运的停战谈判陷入僵局。7月26日,当中朝方提出以三八线为界时,野心勃勃的韩国总统李承晚却狮子大开口,要求以三九线为界,企图不战而获取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谈判由此中断,战火重燃。关键时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祭出一张王牌——喀秋莎火箭炮。这支由四野48军143师改编而成的炮兵21师,在金城战役中仅用一个小时就突破韩军前沿阵地,创下志愿军入朝以来最为顺利的战绩。最终,在歼敌5.3万的战果下,美韩方不得不重返谈判桌,为这场持续三年的战争画上句点。这支被誉为"斯大林的管风琴"的秘密武器,究竟是如何在朝鲜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

烽火连天惊动半岛战局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了一场改变历史的战争。朝鲜人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统一半岛的战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防备的韩国军队节节败退。

三天之内,韩国政府领导人李承晚就被迫撤出汉城,带着一众官员狼狈南逃。朝鲜人民军乘胜追击,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将韩国军队压制在釜山一隅。

美国政府看到这一幕,坐不住了。驻韩美军25师接到东京司令部死命令:必须死守釜山,寸土不让。

局势在这时走向僵持,但美国人显然不甘心就此罢休。1950年9月15日,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找准时机,指挥部队在仁川发动登陆作战。

这一手棋,直接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线。没有后勤支援,又缺乏制空权,朝鲜人民军顿时陷入被动,在美韩军队的南北夹击下迅速溃败。

形势急转直下,9月28日美韩联军攻克汉城后,并未就此止步。他们越过三八线,继续北上,直指中朝边境。

面对美军的咄咄逼人,新中国不得不作出重大抉择。为了保卫国家安全,打退美国的侵略野心,中国决定派遣志愿军参战。

虽然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和空中力量上都处于劣势,但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将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终于将美韩军队打退至三八线附近。

经过第五次战役后,美韩军队数次发动进攻,都被志愿军粉碎。志愿军随即沿三八线构筑起坚固防线。

在这场战争初期,苏联就开始向中国提供炮兵装备,支援朝鲜战场。刚在华南完成剿匪任务的四野48军143师接到调令,火速北上东北进行整编。

这支部队被改编为炮兵21师,主要装备就是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最早在二战时期崭露头角,当时苏联红军用它对付德军时的场面,堪称排山倒海。

21师的官兵们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他们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短期训练。带着这件新式武器,他们满怀信心地奔赴朝鲜战场。

这支部队刚到达战场时,步兵们并不了解他们的实力。但很快,战场上的表现就让所有人对这支特殊的炮兵部队刮目相看。

停战谈判暗流涌动谋三九

1951年7月的一天,板门店谈判桌上空气凝重。中朝方代表提出了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方案,谈判陷入胶着。

就在这时,韩国代表突然抛出一个令人意外的要求:要划定三九线为界。这意味着中朝军队要白白让出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简直是赤裸裸的领土野心。

美军也趁机提出所谓的"补偿"要求,妄图在划定军事分界线时占据上风。他们声称由于掌握海空优势,应该将分界线向北推进到中朝军队后方38到68公里的位置。

中朝代表立即对美韩方的无理要求提出严厉批评。但美军并不善罢甘休,竟然对中朝代表的住处发动轰炸,同时对志愿军发起猛烈攻击。

这时的志愿军已经和入朝之初大不相同了。有了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特别是那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志愿军的火力大大增强。

美韩方的傲慢态度激怒了志愿军指挥部。他们决定用实际行动告诉对方:和谈桌上的傲慢必将在战场上付出代价。

一场针对美韩军队的重大军事行动随即展开。志愿军调集了大量火力,其中就包括那支神秘的炮兵21师。

21师的官兵们经过多场战斗,已经完全掌握了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技巧。他们采用打完就跑的战术,避开敌军的反击,将这件苏联援助的利器发挥到极致。

战场上,喀秋莎火箭炮群一出动就给敌人巨大打击。成片的火箭弹划破长空,排山倒海般砸向敌军阵地,场面蔚为壮观。

美韩军队被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方式打懵了。他们的阵地在喀秋莎火箭炮的轰击下支离破碎,士气大受打击。

不仅如此,志愿军还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们先用常规炮火吸引敌人注意,当敌军暴露目标后,喀秋莎火箭炮立即展开精准打击。

这种战术屡试不爽,美韩军队损失惨重。一些被俘的美军士兵说,他们最怕的就是那种成片飞来的火箭弹,根本无处可躲。

志愿军的强势反击,让美韩方的如意算盘打空。他们的三九线要求成了一纸空谈,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这一仗,不仅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更打出了中国人民的血性。它告诉美韩方,任何企图通过军事优势在谈判中占便宜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回击。

喀秋莎连天火舞军威扬

彭德怀一声令下,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埋伏在山洞里静待战机。这支神秘的部队即便对自己友军也讳莫如深,只等战斗打响时才露出真容。

上甘岭的战火在1952年10月14日凌晨轰然打响。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福利特调集了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对志愿军的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阵地发动猛攻。

战场上平均每秒钟落下六颗炮弹,一天之内美军就倾泻了30万发炮弹。与此同时,500余枚航空炸弹不间断轰炸,阵地上顿时硝烟弥漫。

美军炮火一停,他们立即派出七个营的兵力分六路向志愿军阵地推进。战火纷飞中,喀秋莎火箭炮部队终于接到出击命令。

209团的炮兵们迅速就位,在茂密的树枝掩护下,一辆接一辆地潜伏在山沟中。瞄准手们目光如炬,手指搭在扳机上。

下午4点30分,志愿军的常规炮兵率先开火,替喀秋莎打掩护。五分钟后,两枚信号弹腾空而起,209团立即展开雷霆行动。

短短13分钟内,384发火箭弹如排山倒海般倾泻在敌军阵地上。打完这一轮,209团立刻转移阵地,不给敌人反击的机会。

到了10月29日,志愿军的反击部队已经全部就位。第二天晚上10点,密布在五圣山周边的志愿军炮群同时开火,无数炮弹划破夜空。

喀秋莎火箭炮的独特轰鸣声响彻战场,美韩军队闻声色变。5分钟后,炮火延伸,志愿军的机枪声随即响起。

美韩军队以为志愿军要发动进攻,纷纷从掩体中跳出准备应战。就在这时,延伸的炮火突然回转,一万发炮弹将毫无防备的敌军笼罩。

在四十三天的上甘岭战役中,209团前后参加了10次战斗。每一次出击都让敌人胆寒,极大地支援了步兵的作战行动。

战役结束时的统计数字令人震惊:志愿军以伤亡1.5万人的代价,歼灭了2.5万敌军。其中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功不可没。

从此以后,志愿军战士一看见84号车队经过,都会主动让路并热烈鼓掌。209团还被授予了一面特殊的锦旗,上面写着"百发齐放,威震敌胆"。

这支英勇的部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军队即便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运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出惊人的战果。喀秋莎的威名,在朝鲜战场上永远地留了下来。

战火熄灭半岛重回和平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面对这场令美国损失惨重的战争陷入沉思。几十万青年的逝去和数百亿美元的消耗,让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结束战争。

艾森豪威尔上任伊始就拿下了好大一把火。他强令正准备对上甘岭发动新一轮进攻的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福利特"退休"。

接任者马克斯韦尔泰勒深谙总统心意,立即下达新命令:全军原地待命,没有命令不得轻举妄动。战场硝烟渐渐散去,双方的重心转向谈判桌。

经过多轮磋商,中朝和美国终于达成一致,约定于6月25日签订停战协议。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韩国总统李承晚又横生枝节。

李承晚放出狂言:"大韩民国必将战争进行到底,直到统一朝鲜为止!"虽然不敢公然对抗美方,但他开始在暗地里使绊子。

6月18日,李承晚趁着释放战俘的机会大做文章。他命人打开战俘营大门,放走大批战俘。随后又派军队将这些人抓回来,声称他们"自愿"加入韩国军队。

等美军赶到时,原本的3.6万战俘只剩下9000多人。李承晚企图用这2.7万战俘作为筹码,阻挠停战协议的签订。

志愿军司令部决定给这个不安分的李承晚一点颜色看看。他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进攻计划,准备以实际行动促使对方回到谈判桌前。

在金城以南,李承晚布置了5个师的兵力,其中包括他引以为傲的首都师。这支部队距离志愿军阵地只有1公里,却设置了10道铁丝网和100多米的雷区。

志愿军这次是有备而来。他们集中了6个军的兵力,在装备上也占据了优势,特别是火箭炮数量达到了敌人的1.7倍。

20分钟内,志愿军向韩军阵地倾泻了1900多吨炮弹。喀秋莎火箭炮更是发射了69次,将敌军的防御工事彻底摧毁。

战斗持续到27日,志愿军以闪电般的速度突破了韩军四个师的防线,一路长驱直入。最终歼敌5.3万,创下了入朝以来最辉煌的战绩。

金城一战,不仅打掉了李承晚的嚣张气焰,也为停战谈判扫清了障碍。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终于在板门店签订。

南日大将和哈里逊中将先后签字,接着朝鲜首相金日成、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也相继在协定上郑重落笔。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