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的世界:百般试探德意志,同床异梦为英法

千历共婵娟 2024-08-18 21:01:36

1939年9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在这一天德国对波兰发动了战争,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对于世界大战的爆发,人们长期将其归结于德国不受控制的野心。然而,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甚至教科书式的肤浅认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爆发从来都是政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而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英法对德国的纵容,才是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样的,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宝座时,德国尚且只有少数人渴求战争,从战后解密的德国文件和对德国官员、将军的审讯中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比如说在1936年德军重新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区时,德国的国防军将领普遍对此表现出了恐惧,德国的将军们唯恐这一举动会促使法国做出激进的回应,担心这可能会引发德国和法国的战争。

而当希特勒在西班牙内战时期援助弗朗哥时,德国的将军们一样对此深感不安。在将军们眼中这一举动无异于刺激法国——若德国大举介入西班牙内战,法国是否会认为这是德国的挑衅?还是会将德国此举视为对法国的国防威胁?要知道,普法战争的爆发原因之一,便是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当西班牙有意邀请普鲁士的利奥波德亲王登基为王时,法国和德国的关系便紧张了起来。

基于对法国的恐惧,又或者说是对协约国集团的恐惧,德国的国防军将领们在两次事件中都成为了反对派。他们迫切希望希特勒能够罢手,或是尽可能采取“温和措施”。诚然,希特勒的两次冒险行为本质上都是为了试探英法的底线,属于“在危险边缘反复试探”。但 英法的反应出人意料的平静,突出的就是一个内心毫无波澜。而这让希特勒倍感鼓舞,随即决定采取更为大胆的决定——他要吞并奥地利,实现德奥合并的设想。

这一举动在德国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德国的将军更为坚定的反对希特勒,但希特勒作为元首所下达的命令是不可动摇的,他要求国防军必须遵从他的命令。对于希特勒的做法,德国的将军们既无奈又惊恐,他们仿佛看到了一场可怕战争的到来。可结果是没有战争降临到德国头上,英法一如既往的沉默,唯一的反对声竟然是来自位于东欧的苏联,这就让不少人相信希特勒的判断是准确的,同时也让希特勒的野心进一步膨胀。

当然,这些人并不知道希特勒也是在赌,他赌英法不会做出激烈反应,而结果自然也是他赌赢了。但赌徒是不会满足的,身为赌徒的希特勒决定参加更为危险的赌局——这一次他打算索要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工业区,同时也生存着三百万德意志人,希特勒期望能够将这里并入他心目中的“大德意志”,完成他那幻想中的德意志帝国的版图。

这是一次危险的赌局,德国国防军的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表示了反对, 他草拟了一份备忘录,指出希特勒的计划会把德国引向另一场世界大战,并且会让德国变成一片焦土。这份备忘录在德国的高级将领中得到了认同,但希特勒对此备忘录无动于衷。最终贝克将军选择了辞职,而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成了德国的既定国策。尽管德国的部分将军们曾试图发动政变,可还不等计划实施,英法就给他们来了一个釜底抽薪——英法承认了德国苏台德地区的所有权。

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沮丧的事实,即所有可能阻止希特勒的努力都破产了,讽刺的是促使其破产的最大推手是本该遏止德国的英法两国。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费解,为什么英法两国纵容希特勒推行他的扩张计划?难道英法两国看不到希特勒的危险吗?

事实上,英法未尝看不出希特勒——或者说德国的危险性。这里必须指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德国大多数人对凡尔赛体系恨之入骨,即便没有希特勒,也会有东特勒、南特勒或北特勒出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法其实就意识到了二次大战的祸根——他们既没有彻底肢解德国,也没有以宽容的态度与德国和解,世界大战只是中场休息,战争重新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有鉴于此,法国实际上是最先站出来试图遏止德国的,曾经法国两次试图构筑对德国的包围网,分别是1924年的《法捷同盟条约》和1935年的《法苏同盟条约》,两个条约都曾希望将波兰纳入同盟,以期共同遏制德国。奈何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都有矛盾,两项条约都在波兰的“努力”下宣告破产,连带着也让法国遏制德国挑起战争的可能彻底消失。

当然,一个小小的波兰不可能有这样的能量,其背后的英国是主要推手,波兰不过是个小卒子。究其原因在于一战后的英国重新回到了“光荣孤立”上,决心在欧洲大陆继续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英国担心法国成为欧陆上的霸主,所以英国并不希望法国能够一劳永逸的解除德国的威胁,否则英国可能在未来就将和法国爆发战争。这对于英国是战后的迫切事项,尤其是法国海军在战后得到长足发展后,英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德国来削弱法国。

正因如此,英国成为了德国重新武装过程中的帮手,1935年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更是让德国的重新武装变得名正言顺。而英国的这一决定也激怒了法国,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整整一代人,他们无心为了英国的安全而去对抗德国。故此,法国也顺理成章的对德国采取了放任态度,只要法国和德国之间不会爆发战争,那么法国就没有理由为了英国的安全而做出牺牲,“法兰西的鲜血不会为了英国而流淌”这一观点成为了法国的主流。

当德国失去了法国的遏制之后,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也就算破产了。但在1939年3月之前英国都没意识到这一点。原因是英国并不认为德国会和英国爆发战争,一场席卷英国在内的全面战争是不可能出现的。原因是德国对于其海军的建设非常迟缓,直至1939年初都不曾达到《英德海军协定》中规定的德国海军吨位上限。这意味着德国并没有打造一支足以挑战英国的海军舰队,英国自然也认为他们可以坐看欧陆风云,从容玩弄他们引以为豪的“大陆均势”。

英法两国都基于政治上的需求而选择纵容了德国的重新武装和扩张政策,英国需要德国帮助他们完成“大陆均势”,而法国已经无心再卷入一场会损失一代人的战争里。作为同盟的英法同床异梦,但又不约而同的选择对德国妥协来换取“和平”,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更是让他们欢呼“和平时代的到来”。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希特勒到底是怎样的人物,认清了协约国的色厉内荏后,希特勒的野心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更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0 阅读: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