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师父,我每天都来寺里烧香拜佛,为什么还是诸事不顺?"
"你只顾表面功夫啊。"虚云老和尚慈祥地看着这位商人。
寺院里香火缭绕,信众们络绎不绝。每个人都在期盼烧香拜佛能带来福报,却很少人知道真正的善报从何而来。
虚云老和尚常说,真正能得到善报的人,都具备三种特殊的品性。这三种品性,比烧多少香火都重要。
一直以来,寺院里有两个特别的人,虽然不常烧香拜佛,却处处有善报相随。这让许多天天来寺院的人感到不解。
这天,这位商人的到来,揭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这个秘密,关乎福报的真正来源......

这是发生在虚云老和尚晚年的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商人带着满脸愁容来到寺里。他跪在佛前,不停地磕头。
虚云老和尚走过去问:"施主为何如此伤心?"
商人说:"师父,我十多年来天天烧香拜佛,从不间断。可我的生意越来越差,家里也不太平。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虚云老和尚说:"你跟我来。"
他带着商人来到寺院后院,院子里有个老农夫在干活,看到虚云老和尚来了,连忙施礼。
虚云老和尚问老农夫:"你每天都来烧香拜佛吗?"
老农夫摇头:"我哪有这个闲工夫啊。我要种地养家,只能逢年过节才来一次。"
"那你觉得你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老农夫笑道:"托佛祖的福,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们都很孝顺,邻里也很和睦。"

商人听了很不解:"师父,这是为什么?"
虚云老和尚没有直接回答,又带他们去见了寺里的一位老居士。
这位老居士年过七旬,每天打扫寺院,默默无闻。虚云老和尚问她:"你每天都拜佛吗?"
老居士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好,拜不了佛。我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你这些年可好?"
老居士露出幸福的笑容:"很好啊。身体硬朗,心里踏实。儿孙都很有出息,日子过得很舒心。"
商人更困惑了:"师父,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虚云老和尚说:"你看这位老农夫,虽然不常来寺院,但他勤劳善良,是个本分人。这位老居士虽然拜不了佛,但她默默服务大众,心地纯净。"
"他们都有善报,不是因为烧香拜佛,而是因为具足了三种品性。"
商人急忙问:"什么品性?"
虚云老和尚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大富翁,天天去寺院烧香拜佛。他觉得自己很虔诚,功德一定很大。"

"有一天,一个和尚来他家化缘。富翁正要拿钱,看到和尚衣衫褴褛,就轻蔑地说:'你这个出家人,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来化缘?'"
"和尚说:'施主,布施不在钱财多少,在于心念清净。'"
"富翁不以为然。和尚临走时说了一句话:'你天天烧香拜佛,却缺了最重要的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比香火更重要......'"
虚云老和尚看着商人说:"你知道这三样东西是什么吗?"
商人摇了摇头,而虚云老和尚接下来的开示,让他豁然开朗,解开了心头多年的疑惑......
"第一是慈悲心。《华严经》说:'慈悲心是福德的根本。'你看那位老农夫,虽然不常来寺院,但他对人友善,从不欺压他人。这就是慈悲心的体现。"
"有慈悲心的人,自然会得到善报。不是佛菩萨特意保佑他,而是他的善心感召了善缘。"
商人低下头:"我做生意时确实常常欺压别人......"
虚云老和尚继续说:"第二是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那位老菩萨,做事不求回报,心地清净。这种清净心,比烧多少香都重要。"
"清净心就像明镜,能照见真相。有了清净心,自然能分辨善恶,趋吉避凶。"

商人又想起自己做生意时的种种算计,不由惭愧。
"第三是恭敬心。《地藏经》说:'恭敬心是福德之门。'恭敬不是表面的磕头,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你天天来烧香拜佛,但心里可曾真正恭敬过?不只是对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都应该心存恭敬。"
虚云老和尚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只做表面功夫,不修这三种品性,再多的香火也难得善报。"
商人问:"那应该怎么修这三种品性?"
"'直心是道场。'修行要从内心做起。每天反省自己有没有伤害他人,这是修慈悲心;每天检查自己有没有私心杂念,这是修清净心;每天观察自己对人是否恭敬,这是修恭敬心。"
虚云老和尚又说:"'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这三种品性,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它们是一切善报的根本。"
"慈悲心让人远离恶业,清净心让人明辨是非,恭敬心让人趋向正道。三者具足,自然感召善缘。"

商人明白了:"原来善报不在外求,而在修心。"
虚云老和尚说:"《心经》讲:'无智亦无得。'不要执着于外在形式,要修这三种品性。有了这三种品性,不烧香也有善报;没有这三种品性,烧再多香也难得善果。"
从那以后,这位商人明白了修行的真谛。
他开始修习这三种品性,改变了经商方式,待人接物也更用心。渐渐地,他的事业有了起色,家庭也更和睦了。
这个公案在佛门中广为流传,启示人们:真正的善报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品性。慈悲、清净、恭敬这三种品性,是一切善报的根本。
正如虚云老和尚所说,修行要重实质不重形式。具足这三种品性,自然能感召善缘,得到真正的善报。
慈悲普覆一切众生,观世音观自在!智慧普念一切众生,得大势、大势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即弥陀,本师释迦牟尼佛!莫以心求佛求法,汝心即是佛法僧三宝!
众生迷妄作众生,二乘求成佛,不知心即是佛法僧三宝!大彻大悟,即是汝心即是佛法僧三宝!莫以心求佛求法!
佛不念佛,不渡众生,佛是无作人,大自在闲人!因为佛无心,无心无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或非法相,离一切相,即十方诸佛如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见众生说平等心法,自性众生本具,实相无相无不相,即阿弥陀佛十二光如来!唯念佛尔!也就是唯觉悟耳!念念即佛,念佛!心心即佛,心佛!念觉即佛,觉沃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念佛忆佛成佛!一切众生本成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