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要求再玩5分钟,妈妈的回答有艺术,小事件中的大教育

爸妈指南 2020-10-11 20:29:31

文|爸妈指南(文章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带孩子玩,经常会遇到玩的不想回家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会学着妈妈的口气说,我们再玩五分钟。

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第一类妈妈:心软妈妈

这类妈妈对孩子的管束一般比较宽松,第一次一般会答应,可是五分钟后,孩子还是会再提出要求,我们再玩五分钟吧!如果孩子此时闹得厉害一些,妈妈就又同意了。

就这样,孩子学会了得寸进尺,学会了没有原则,他会认为只要他说他永远能多玩5分钟,只要他闹,他永远都能再次得到。

那么以后他再遇到其他问题的时候,他也会像这样用哭闹来一次又一次的逼迫家长同意。

这一类家长实际上是大多数,尤其是老一辈家长,因为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少,也都是大家宠溺的对象,当然总会迁就孩子。

可是这样的迁就往往会造成孩子,没有原则性,也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自律能力,要求别人多,而自己做的少。

第二类妈妈:铁腕妈妈

这一类家长原则性特别强,都会不由分说的否定孩子的要求,一句不可以,或者一个眼神,孩子就乖乖的跟着走了。

铁腕妈妈们都有一套自己的规矩,她有对孩子的要求,有对自己的要求,生活中处处都很严谨。

可是往往这种家庭的孩子会出现自卑倾向。有什么事情会不敢跟家长说,有要求也不敢提,有想法也不敢表达,应对事情的方法可以多采用回避,没有自主意识,一味采纳其他人的意见。

在做事情之前,他自己就会否定自己,他会认为自己的要求永远不被认可,不被同意,所以就没有提的必要了。

这样的孩子其实也不在少数,而且如果看到的话,会更令人心疼,因为他们会显得特别懂事,不吵不闹。可是实际上他们是想要得到的,这种隐忍很令人心酸,以后长大在社会上也不会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中就会一直很压抑。

以上两类妈妈,让我们想到了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叫会吵会闹的孩子有糖吃。故事中有两个孩子,一个哭哭闹闹的最后家长妥协得到了糖,一个很懂事乖巧,结果得不到糖。

为什么懂事的孩子,却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呢?

这种结果其实不是我们并不想看到的,应该是:因为懂事了,他更应该得到他想要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事先商量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的话,就没有必要商量,他也不懂。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孩子小的时候,他也有个自主意识,加上习惯跟孩子商量,孩子的这种意识就会慢慢的被激励,被培养。同时他会对自己也有认知,知道自己说的话有力量,被重视,同时也慢慢体会到不可以随便乱说,便对自己有了要求,更自尊,更自律。

商量的时候,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来想,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情绪也表达出来,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

如果家长的时间允许,家长也愿意陪着孩子玩耍,那就索性给孩子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让孩子尽情的玩耍。

如果家长的时间比较紧的话,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为什么那么紧急,孩子是能够理解的,他自己也会有心理准备,苦哭闹就会减少。

原则意识明确

当然,孩子小的时候商量了,同意了,但是它做到还是有困难。这个时候家长在处理的时候要注意,要有原则性。

说的话一定要执行,这样的话父母才会有威信,说的话才会越来越有分量。

再具体处理的过程中,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父母可以借鉴备用其他东西。比如说计时器,孩子也许对时间还没有概念,就可以利用计时器来提醒他。

生活中也可以多让他体会时间的长短,用具体的事情发展的时间来告诉他5分钟是多长。比如说5分钟就是两三首儿歌的时间,5分钟就是上学路上走的时间,慢慢的孩子对时间就会有一些把握。

灵活应对

而如果遇到其他的情况的话,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说服家长的机会。李玫瑾教授建议孩子在提要求的时候,父母可以把握让孩子用理由来说服你,大概是三次要求同意一次,这样的频率,这样能保持孩子提要求的信心,同时也不会过度的提无理要求。

孩子提要求看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这里蕴含着教育的艺术,处理起来家长要注意很多问题,如果处理好了,能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自尊心,家长一定要注意事情的细节,不可一刀切。

更多育儿知识,关注爸妈指南,成为更好的父母,陪孩子快乐成长!

0 阅读:68

爸妈指南

简介:分享育儿知识和技巧,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