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欧美经典R级电影(十七)

阿旭电影精选 2025-04-13 11:58:01

今天介绍这位是法国女星玛琳娜·佛伊丝,她出生在上塞纳省,家境还算不错,上大学她开始加入一个表演团体,她开始学表演并参加各种戏剧演出,这个团体还上过娱乐频道,这期间她还参加了脱口秀表演。

1994年她参演了电影《蓝色头盔》,就此正式登上大银幕,2003年她拿到女主角参演电影《欢迎来到乡村旅馆》,2017年她参演电影《编剧工坊》,获得了凯撒电影奖女主角提名,至今她共参演了93部影视作品,去年还上映新电影《我保证》。

片名:《鲜活的他们》

片长:112分钟

2021年法国电影《鲜活的他们》由杰瑞米·埃尔卡伊姆执导并参与编剧,玛琳娜·佛伊丝、伊朗裔演员Seear Kohi及利蒂希亚·多施主演,这部融汇了剧情、喜剧与爱情元素的影片,以法国小镇为背景。

讲述了一位中年女性贝阿特丽斯在家庭、信仰与跨文化爱情间的撕裂与觉醒,贝阿特丽斯与儿子、母亲同住,生活被琐碎与保守的社区规则填满,直到她邂逅非法逃亡至欧洲的伊朗教师莫克塔尔,这段禁忌之恋不仅颠覆了她的价值观,更迫使她直面根深蒂固的偏见与制度的桎梏。

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欧洲难民危机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挣扎,贝阿特丽斯从起初对莫克塔尔的好奇,到因爱生勇的转变,既是一场个人情感的觉醒,也是对欧洲社会“文明优越性”的尖锐质问;导演埃尔卡伊姆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将社会议题隐入日常生活的褶皱中,社区对难民的排斥、家庭内部的代际冲突,以及制度性对个体选择的约束,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代欧洲社会的浮世绘。

主体结构:难民叙事中的“他者”与“自我”救赎

《鲜活的他们》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跳脱了传统难民题材的悲情框架,转而以爱情为切口,探讨身份认同的流动性;贝阿特丽斯与莫克塔尔的相遇,本质上是两个“边缘人”的碰撞:前者是困于家庭与社会规训的中产女性,后者是失去祖国与合法身份的逃难者,他们的爱情不仅是爱的吸引,更成为抗衡系统性偏见的利刃。

影片中,莫克塔尔的身份困境被具象化为一场“存在证明”的拉锯战,当他试图通过合法途径申请庇护时,官僚体系的冷漠与社区居民的敌意形成合围;贝阿特丽斯从“拯救者”逐渐沦为“共谋者”的过程,揭示了欧洲社会对难民“人道主义”表象下的伪善。

人们可以同情远方的苦难,却无法接纳近在咫尺的异质生命,这种撕裂在贝阿特丽斯与母亲的冲突中达到高点,老一代人将难民视为威胁,而年轻一代则通过社交媒体消费他们的苦难,唯独缺乏真实的共情,导演埃尔卡伊姆通过穿插黑色幽默消解了议题的沉重感,这种荒诞对比,直指西方社会以“文明”为名的排他性逻辑。

表演剖析:玛琳娜·佛伊丝的“破碎感”与Seear Kohi的沉默张力

玛琳娜·佛伊丝在电影表现出了具层次感的表演,她将贝阿特丽斯从压抑到觉醒的转变,诠释为一场身体语言的渐变,初期僵直的肩颈与程式化的微笑,暗示其被规训的生存状态,而在与莫克塔尔的相处中,她放松并且快乐,释放出被压抑的情绪,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商场对峙戏,当她因维护爱人而被居民辱骂时,眼眶泛红却昂首挺胸的姿态,很好的诠释了“脆弱中的坚韧”。

伊朗演员Seear Kohi的表演则以留白见长,他很少使用台词,而是通过眼神与微表情传递莫克塔尔的尊严与伤痛,一场雨中独行戏中,他望向贝阿特丽斯家窗口的复杂眼神,混合着爱意、羞愧与无归属感的迷茫,成为全片比较揪心的瞬间,这种沉默的表演策略,恰恰对应了难民在西方叙事中的“失语”处境。

导演风格:杰瑞米·埃尔卡伊姆的社会寓言书写

作为导演兼编剧,埃尔卡伊姆展现出对社会议题的敏锐嗅觉与美学把控力,他采用接近纪录片的手持摄影,强化了故事的在场感,摇晃的镜头掠过难民营的铁丝网、社区教堂的彩色玻璃,以及贝阿特丽斯家逼仄的厨房,构建出阶级与文化的空间隐喻。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打破线性时间,通过闪回与梦境片段揭示人物的潜意识,例如贝阿特丽斯多次梦见自己与莫克塔尔漂浮在英吉利海峡的画面,既是对难民沉船悲剧的指涉,也暗示爱情关系的岌岌可危,这种虚实交织的手法,让私人情感与集体创伤形成互文;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配乐的克制使用,全片仅有的几段音乐出现在贝阿特丽斯的觉醒时刻,当她决定与莫克塔尔私奔时,背景响起北非民谣与电子乐的交融旋律,象征两种文化的和解可能。

现实回响:一部叩问欧洲良心的镜像之作

《鲜活的他们》上映之际,正值欧洲难民政策争议白热化,影片中社区警探突击检查难民营的场景,与现实中法国加莱“丛林”难民营的强拆事件形成残酷对照,导演并未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贝阿特丽斯的选择抛出诘问,当制度性强横披着“法律”外衣时,个体是否有权以爱之名反抗。

在冰层下寻找春天的裂隙

《鲜活的他们》不算一部爱情片,而是一面照见欧洲社会裂痕的镜子,它告诉我们,偏见从来不是坚不可摧的冰层,爱的温度足以融化顽固的隔阂,当贝阿特丽斯在法庭上说出那句震撼的话时,个体叙事完成了对宏大社会的超越,这种超越,或许正是艺术的力量所在。

0 阅读: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