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竞争是利益至上,打不赢就合作,真的做到了“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国的竞争贯彻着大一统的传统思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打到后面就成了“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
西方市场比较成熟,多层次需求,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低,对差异化服务的要求高,形成西方企业对价格战的主导理念是“价格战什么好处都没有,反而会导致管理理性化的失败”,所以西方同行之间尽量避免引发价格战。
70年代末期,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相继进入中国,双方早早达成一致,在市场、广告、营销上怎么竞争都不为过,但必须统一价格,也就是说双方在中国市场用一个定价销售。在同样的价格下,中国顾客愿意买谁的可乐,那就各凭本身了。
很长的时间段里面,包括现在,中国客户对价格非常敏感,通过降低价格能吸引一窝蜂的人,赢得大批的客户,但中国现在也正在逐渐形成多层次的差异化需求中,胖东来、山姆这些公司被追捧的背后,它们的定价是超过市场均价的。
中国市场最早的价格战是倪润峰领导的长虹公司,多次“刀刃向内”,杀出血路,但最终结果还是把自己也砍得“七窍流血”。

1989年,国家财政困难,开始对高端消费彩电征收特别消费税,买黑白电视不加税。加税的结果是大家都去买日本品牌了,同样的价格当然选名气大、有面子的品牌了。国产品牌出现大量积压,生产线“一三五开工,二四六放假”,这种情况下长虹公司率先宣布彩电降价350元,一下子打破了销售僵局。等其他公司跟进时,长虹已经资金快速回笼,起死回生。长虹凭借第一次价格战盆满钵满,踏上高速发展之路。。
长虹公司是地方国有企业,它的蓬勃发展引来了其他省份的关注,于是纷纷跟风上马彩电行业。到了1996年,中国彩电生产厂家多达130家,整个中国市场陷入僧多粥少的局面,多数厂商步履维艰,头部企业也是刚刚过温饱线。
这个时候长虹公司又积压了100万台彩电的巨大库存,而且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厂家,长虹拥有17条生产线,产能是第二大彩电生产厂家的一倍以上,怎么才能消化产能?
长虹公司做了一系列的访谈、调查与分析后,得出一个令西方管理人员震惊的结论:“在中国价格战是一种理想的武器,因为它能快速淘汰对手,尤其是日本企业。”这份报告后面的背景是,当时长虹位于中国的一个欠发达地区――四川,这为长虹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成本优势,在人工成本上比国内同行拥有20%的净利润,对外资企业的优势更不用说了。
于是倪润峰再次举起价格屠刀,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1996年3月16日,长虹公司宣布其所有系列的彩电,从17英寸至29英寸的彩电降价8%至18%。当时的媒体、电视上,不少人评论倪润峰这是在“自寻死路”,然而那一年,长虹的库存问题解决了,市场份额攀升,自16.6%上升至31%,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彩电第一品牌。
倪润峰在长虹的职业生涯给人最大的印象似乎就是价格战。长虹公司在1996年高光后,很快再次进入困境,还是老问题高库存,于是在1999年倪润峰第三次发起价格战,这一次却没有达到消库存和抢占市场份额目的,倪润峰因此“下课”。
换人如换刀没有在长虹公司体现,两年后,长虹公司更加风雨飘摇,倪润峰复出救火,再度出任CEO,人还是那个人,招式还是那个招式,他又祭出“价格战”,结果又是失败。
主要原因是前面的两次价格战已经让彩电价格降无可降,后面的两次价格战噱头高于实惠,下降幅度低,优惠少,消费者不买账了。而且在多年的价格战中,长虹公司得罪的人太多,从消费者、经销商、供应商甚至包括地方政府等,这让长虹公司四面受敌,逐渐陨落,再无力发起价格战。
历史上,中国最惨烈和最引人注目的价格战是网约车。

2018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衍生出大量的应用,这股风吹到打车市场,当时国内的打车软件泛滥,大小打车软件多达40多款,各大打车软件公司为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一瞬间让打车难变成了打车方便,且价格实惠,市场也陷入乱战。
当时网约车市场上,最大的有三个玩家——滴滴、快的、优步,几乎三分天下,犹如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其他的都是乱世草莽。这最大的三家很快打起来,战况非常惨烈,这个过程中“老态龙钟”的传统出租车行业根本近不了这个圈子,被打得鼻青脸肿,爹妈都不认识。
这三大势力中,优步是外资,资本最雄厚,但滴滴和快的在这个时候出奇的默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本着同根同源,先斩外敌的思路,一致对外,用更贴近中国消费者习惯的打车方式,对着优步围追堵截。
很快优步顶不住了,选择和滴滴合并,打破了最初的平衡,进入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滴滴和快的由战友转对手,犹如项羽和刘邦,楚河汉界,开始你死我活。
为了独霸中国市场,双方开启价格战,很快投资人的钱就见底。滴滴于是投入腾讯旗下,腾讯宣布拿出2亿元支持滴滴,对司机补贴以及对乘客乘车优惠,用户花一元钱就可以打一次路程在5公里的短程车。
有了腾讯支持的滴滴,变身新贵,在市场上一路横扫。就在所有人认为快的完了的时候,快的公司找来同城大哥阿里巴巴结盟,阿里巴巴豪掷5亿元进行补贴,口号是“优惠永远比同行多一块钱”。
这时候,这两家网约车公司已经不是单纯的价格战,而是升级为烧钱和背后大佬的代理战争,腾讯和阿里的主导下,两家付款的支付方式都泾渭分明,一个是微信支付,一个是支付宝支付。
网约车的竞争变成两个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后,最多一天,两家公司各自烧钱4000万,都在期望对方先支撑不住。问题是腾讯和阿里都是大地主,家里余粮多,不缺用户也不缺钱。
经过一年的竞争,滴滴烧掉了14亿,快的烧掉了10亿,还是难分高下,都拿对方没奈何,只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把市面上的其他打车公司烧死了40多家。
双方逐渐认清现实,打不赢就谈判,于是二者合并成滴滴。价格战的结果是滴滴出行凭借着数次合并,成为了市场的主宰,没有了竞争,于是各种各样的补贴全部取消,网约车的价格不断上涨,直至和出租车相差无几。
这个时候,我们在痛恨传统出租车的同时,却应该想一想,是不是正是这些传统出租车的存在让滴滴无法进一步提价。
同样的道理出现在目前的中国汽车行业,不要看到国产车把合资车打得节节败退你就高兴,一家独大的后果是肆无忌惮,看看天狼山脉那个国家。
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正在进行最新的价格战。近年随着国产车的竞争力提升和扩张,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战国时代,一通乱战后很快进入终极战场的比拼——价格战。

2023年重庆一家汽车制造巨头突然向数百家供应商发函,基于“生存、战略、竞争、客户、共同应付”的出发点,为了应对市场的价格战,将对供应商的未付款直接扣款10%。这封发函在最后说:“这是通知,不是商量。”牛逼的厂家,牛逼的做法,开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个先河。
重庆这家车厂如此决烈的背后是2023年至今,有危机传闻或已经重伤不治的车企已达到7家,如恒驰汽车、宝能汽车、威马汽车、天际汽车、爱驰汽车、高合汽车、三菱汽车等,总体而言,中国汽车市场还处于价格战的僵局中,仍是“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在2024年,造成新势力“蔚小理”中,理想一飞冲天,但到了2025年先是零跑的突然崛起,接着是此前深陷泥潭的小鹏汽车时隔30个月重回新势力销量榜首,搅动全局……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对外资而言,已经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今是鹿死谁手犹未知?对此我是已经开始担心了,想想曾经的银行、中国移动,那时我们完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异地转账手续费和漫游费等,根本不存在的技术问题,都被它们当作收费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