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是如何教香菱学诗的?

友绿评历史 2023-06-10 02:53:04

《红楼梦》被誉为明清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堪称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书中包含了诗词歌赋、饮食文化、茶文化、园林建筑、人事管理、音乐戏曲、养生智慧、服饰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我个人比较关注诗词歌赋方面的知识,据不完全统计: 全书约有81首诗,18首词,18首曲。另外还有对联、歌谣、谚语、灯谜、诗迷、酒令等,总计200多篇。

其中,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内容,已被选入语文课本,今天我们就来梳理和分析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黛玉首先提到了诗的格律问题

黛玉的原话是:“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这里边提到了“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最早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对于范德玑的做诗四法,具体说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起者,开端也。即文章的开端要平直。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或平铺直叙、留有余地。总之要引人注目,变化多端,并以自然为佳。

承者,承接也。承要舂容。什么叫舂容?舂容就是要有力、洪亮和从容。意即承接要自然、有力和洪亮,既要能承上,还要能启下。

转者,变化也。文喜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变化,要跌宕有致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合者,结尾也。结尾要渊永。何谓渊永?深远、深长也。意思是文章的结尾要有韵味。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均要干脆利落,有力有味。

我们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例:

谁家玉笛暗飞声,(起)

散入春风满洛城。(承)

此夜曲中闻折柳,(转)

何人不起故人情。(合)

这是一首符合“起承转合”要求的,脍炙人口的七绝。

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如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起句直露且显豁。

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又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就像是小精灵一般可爱。

“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一个“闻”字写出了诗人的听觉感受,而且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更有一种情绪。”“何人不起故人情”以一种深情的问话方式,也切合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指的是对联的规则和平仄的原则。

“两副对子”是指中间两句是一副对子(对联)。

关于对联主要有几个基本规则:

第一、上下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第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第三、平仄相合,音调相谐。

第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对“城春”,“山河”对“草木”,同时“破”是仄,“春”与它的平仄相反,是平。“河”是平声,木就得是仄了。

另外,对仗的词的词性又是相同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不过也有宽对和流水对,就不这么严格要求了。

“平声对仄声”这就提到了平仄的规则问题。

由于汉语将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律诗中的“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是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最基本的原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律诗都有几种固定的句型格式,这些我们以后再说。

关于“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我个人的理解是:写景物为实,表达感情为虚。如果读的诗多了,我们会发现,优秀的诗人都善于由景及情,借景抒情。这里边就有个虚实的转换问题,也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起承转合关系。

为了便于理解这种虚实的效果,我们举一首唐宣宗李忱的诗为例:

《瀑布联句》

唐·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实写了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总结一下:这副对子要字数相等、节奏相同、词性相近、句法相似、结构相同、平仄相反、意义相关。

第二、黛玉认为立意比格律更加重要

文中的原话是:“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个和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个一般用在古体诗上,古体诗不注重格律,只讲究用韵。不过黛玉在这里如此说,是希望香菱能在“立意”上多下功夫,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学习格律规则上面。

立意即是诗魂,说白了就是中心思想。和写作一样,写诗也要围绕中心思想来展开。

在立意方面,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选体

也就是对诗的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

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风”,专指汉代、魏晋南北时期的诗歌体裁。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诗歌都是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究对仗。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古体诗即使用韵也宽很多,可以压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甚至可以在一首诗中平、仄韵同用。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甚至可以句句用韵,如柏梁体。

举一首我自己之前写的古风为例:

五古·叹黛玉

落泪斑斑竹,仍把潇湘恋。

自从颦儿去,谁拾轻罗扇?

这是一首五言的古风,所以就不用讲究平仄了,只需要押韵就可以。而且古体诗是可以压仄韵的,我压的就是平水韵十七霰(仄)里的韵,选的是“扇”和“恋”这两个字。

我当初学诗的时候,先接触的律诗和绝句,感觉很受束缚,后来才知道有古风,写起来就感觉相对自由多了。

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所谓近体是相对于古体诗来说的。近体诗以五言和七言居多。它有严格的格律规则,讲究平仄,要求对仗工整,必须押平声韵、还有粘连的规则。这也是格律诗的四要素。

2、选韵

选韵,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选择押韵的词。例如,下平十一尤,适合表示忧伤的基调;入声的六月、九屑,适合表现比较壮烈的感情。

引申一下,填词也是一样,不同的词牌名表达不一样的基调,需要根据你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不同的词牌名。

3、作诗填词也要有创新能力

个人认为,黛玉的创新观念和清代袁枚的“性灵”学说很相似,更注重真性情的表达,讲究做诗要抒发胸臆,而不是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作诗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切忌东施效颦,更不要空洞无内容。

她还认为,好的诗是天然去雕饰的,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汇,要有一种自然的意趣。

孟浩然的《春晓》,在写景诗中,绝对算得上有创新的,它不是直接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和听觉描写来展现景物。

它也是自然有情趣的代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写实,也是“起”和“承”,它的语言自然朴素,浅显易懂,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就好像是诗人早上起来随口吟诵出来的一样。同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边就有转合了,又是言浅意深的,由景及情的,而且是景真情切。

诗人把景物和情境相结合,似乎已经觅得了大自然的真趣和神韵。这首堪称“妙手偶得之”的天籁之作。

第三、黛玉给香菱列了一份阅读书单

黛玉认为写诗之前要多去读一些名篇,但不要去读那些华而不实的诗词,要有选择性。

黛玉首推的是王维的《王摩诘全集》,其次是杜甫的七言律诗。接着才是李白的七言绝句。

另外,还有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诗。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大家都熟,后面的几位,我们主要介绍一下:

应玚,汉魏诗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正情赋》,为陶潜《闲情赋》之先声。

谢,指南朝诗人谢灵运和谢朓,两人均工于山水诗。

阮,即魏晋诗人阮籍。

庾,北朝诗人庾信,字子山,工诗赋,最着名者为《哀江南赋》,有《庾子山集》。

鲍,南朝诗人鲍照,字明远,擅长乐府诗和五言诗,其《咏史》最有名,有《鲍明远集》。

黛玉之所以提到这些诗人,实际上是让香菱多学习借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

从黛玉开出的这些清单可以看出善于选择的重要性。古代诗词典籍也不少,而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如果不做选择性的泛读,只会事倍功半,浪费光阴。

黛玉之所以安排这样的顺序,不仅反映出其个人喜好,也有一定的道理:王维的诗比较有美感和画面感,比较好入手。还可以帮助初学者陶冶情操,培养初学者的审美感,提高人们学诗的兴趣。

另外,王维和杜甫都是现实主义诗人,王维的现实主义是山水田园风格,杜甫的诗大多着眼于社会和人伦。王维写诗格律很严谨,比杜甫的诗又要好懂一些!李白是豪放派浪漫主义,他的诗不拘一格,比起现实主义要更难理解一些!所以先推王维,再荐杜甫,接着才是李白,可以说是个递进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魏晋南北朝的诗则要杂一些,风格也不太一样。不过这样能够开阔初学者的视野和见识,也算是对唐诗的一个补充。

除此之外,细心的黛玉老师,还把需要读的诗,都用朱笔给圈画出来了,这样香菱就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去读了。黛玉还嘱咐香菱不懂就问。

如果大家也喜欢诗,想要尝试写诗填词,读完了黛玉老师推荐的书单,还可以通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随园诗话》,以及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进行学习,借助诗词吾爱App和搜韵小程序这样的检测工具进行格律检测。有了这些书籍和工具,相信你学诗定会比香菱轻松许多。

0 阅读:1

友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