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生不逢时的十位猛将!

翰林院女大学士 2024-05-21 22:01:59

《三国演义》中,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名将辈出,有些将领一身本领,生不逢时,快速出世,又快速陨落,一身本领没有施展出来,实在是可惜,在三国中究竟有哪些将领生不逢时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武安国

虎牢关五虎将,跟随北海太守孔融,使用大铁锤,重五十斤,可见非常有力量,在讨伐董卓时,出战和吕布交战,与吕布大战十几回合,后被吕布斩断了手腕,能和吕布交战十几回合已经非常厉害了。

2.管亥

黄巾军将领,黄巾军第一猛将,率领大军围攻北海,孔融被困,太史慈为了报恩前往营救孔融,太史慈前往刘备处请刘备出兵营救,管亥这才退兵,孔融将领宗宝被管亥一刀斩杀,关羽奉命前来解救孔融时,将管亥斩杀,倘若这时候武安国还能战斗,或许就不用向刘备求援了,能与之斗一斗。

3.何曼

自称"截天夜叉",是颍川、汝南黄巾军的头领,何仪的部将,曹操率军前往平定黄巾军时,何曼出阵挑战,和曹洪大战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最终敌不过曹洪,被曹洪用拖刀计砍死。

4.纪灵

袁术手下大将,刘备率大军讨伐袁术,袁术命纪灵率五十万大军迎战刘备,纪灵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与关羽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后带兵进攻小沛,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调停辕门画戟,后”献“疏不间亲”之计,求吕布之女为儿媳,借吕布之手杀刘备。袁术投靠袁绍后,纪灵到徐州大战刘备,张飞出战纪灵,打斗十回合,张飞大叫一声,将纪灵刺于马下。

5.杨任

张鲁手下大将,曹操征战汉中,杨任镇守阳平关,大破曹操前军夏侯渊、张郃,多次带兵袭击曹操,后被许褚四将杀退。杨任引二万军离南郑下寨,与夏侯渊相遇,与夏侯渊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夏侯渊诈败而走,用拖刀计将杨任斩于马下。

6.沙摩柯

有可能影响历史的三国小人物,他是五溪蛮的首领,腰上挂着两张弓,使一个铁蒺藜骨朵,眼球突出,十分凶猛,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邀请他来助战,一箭射杀东吴猛将甘宁,刘备兵败后,被周泰杀死。

7.兀突骨

他身高两米七,不吃五谷杂粮,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出行骑着大象,戴日月狼须帽,眼中有光,有军队“藤甲军”。,刀砍枪刺,亦不能入,后孔明用计火烧藤甲军,三万藤甲付之一炬,兀突骨亦战死。

8.越吉

西羌元帅,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曹真请越吉率十五万大军直抵西平关援助,越吉手持铁锤,腰上挂着弓箭,与关兴交战,将关兴团团围住,险些斩杀关兴,后天降大雪,越吉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被关兴斩杀。

9.高顺

吕布麾下战将,比赵云还完美的名将,率领陷阵营打败关羽张飞的丹阳兵,在下邳城外与夏侯惇单挑,两人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持久战不敌夏侯惇,被其打败,就是在这一战中,夏侯惇的眼球被高顺部下射中,夏侯惇怒吃眼球,夏侯惇战败,曹操攻下下邳,曹操想要让高顺归到自己帐下,奈何高顺不愿背叛吕布,曹操无奈只得将高顺杀掉。

10.张任

刘璋手下将领,非常忠勇,刘璋举行宴会欢迎刘备入蜀,宴会上魏延舞剑助兴,想趁机杀死刘璋,张任持剑对舞,解救了刘璋,刘备率军攻打刘璋,张任率军抵抗,并且在落凤坡射死庞统,诸葛亮用计将其擒住,张任宁死不降,最终无奈,刘备将其杀死。

以上十人空有一身武艺,可惜生不逢时,死的过早,或者没有遇到适合自己的主公,导致了他们的快速陨落,没有更好的建功立业,去更好的发光发热,实在是可惜。

喜欢我,请“点赞”+“评论”哦,我们不见不散,欢迎来我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呀。

13 阅读:5844
评论列表
  • 2024-05-24 14:44

    还有个曲阿小将

    翰林院女大学士 回复:
    受教啦
  • 2024-08-01 14:41

    曹公宗室惇渊仁洪忠实可靠武艺高强

    翰林院女大学士 回复:
    受教啦
  • 2024-05-22 14:38

    张任,高顺,

    迦叶微笑 回复: 深海
    胃炎是偷袭
    深海 回复:
    最后被魏延砍了[得瑟]
  • 2024-11-22 22:17

    高顺可惜了

    翰林院女大学士 回复:
    嗯嗯
  • 2024-07-13 15:01

    颜良文丑

  • 2024-06-02 23:49

    三国杀里面还缺这里面好几位

  • 2024-08-15 17:10

    🙏🙏🙏🙏🙏🙏🙏🙏

    翰林院女大学士 回复:
    嗯嗯
  • 2024-05-24 08:19

    也就高顺和张任还可以

  • zht 1
    2024-11-10 04:34

    高顺是中上将才

    翰林院女大学士 回复:
    嗯嗯
  • 2024-08-25 03:24

    武将对垒就像炸金花 开牌之前都觉得自己行

    翰林院女大学士 回复:
    哈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