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在中国丨罗马尼亚青年谢娜眼中的中国节

罗启明阿 2025-02-14 16:13:36

谢娜这姑娘,罗马尼亚来的,在山东住着,春节过得可热闹了,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啥都玩,跟咱中国孩子没两样,可把她乐坏了,就跟开盲盒似的,处处是惊喜。

谢娜头一回包饺子,那叫一个手忙脚乱,饺子皮捏不圆,馅儿老往外漏,包出来的饺子歪歪扭扭,看着就想笑。她也不气馁,跟着大家学,慢慢地也能包出像样的饺子了。包着包着,她就琢磨开了,这饺子可真有意思,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来年财运亨通。包饺子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的,比饺子本身还有滋味。

谢娜觉得,包饺子就像是一场小型的家庭聚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有擀皮的,有包馅的,有煮饺子的,忙得不亦乐乎。她看着锅里咕嘟咕嘟煮着的饺子,心里暖洋洋的,觉得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吃饺子的时候,谢娜还学会了中国人的一个小习惯,就是看谁能吃到藏在饺子里的硬币,据说那人来年会特别走运。

包饺子的过程中,谢娜还听说了不少关于饺子的故事。比如,北方人过年必须吃饺子,南方人则更喜欢吃汤圆。还有人说,饺子的形状像古代的金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谢娜听得津津有味,觉得中国的饮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每个小小的习俗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谢娜收到的红包,可不是普通的红包,那是满载祝福的幸运符。红彤彤的,摸着都觉得暖,打开一看,里面不光有钱,还有长辈写的祝福语,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爱。谢娜把这些红包珍藏起来,就像收藏魔法卡片一样,觉得只要带着它们,就能时刻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温暖。

红包在谢娜眼里,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她发现,中国人给红包是有讲究的,长辈给晚辈是祝福,同辈之间是祝愿,晚辈给长辈是孝敬。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红包里,让谢娜感叹中国文化的精妙。

谢娜还学会了一个有趣的习俗,就是收到红包后不能马上打开,要等到送红包的人走了才能看。这种含蓄的方式,让她觉得很新奇。她想,这可能是中国人委婉表达的一种方式吧,既表达了心意,又不让人觉得尴尬。

贴春联的时候,谢娜可来劲儿了,拿着毛笔沾红墨水,在大红纸上写字,虽然歪歪扭扭的,但她觉得特别有意思。春联上的字她认不全,但那喜庆的氛围让她兴奋不已。她学着中国人的样子,把春联贴在门上,觉得整个房子都喜气洋洋的。

谢娜发现,贴春联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春联上的字句,都是对来年的期盼和祝福。她虽然不太懂那些文绉绉的词,但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愿望。贴春联的时候,她还学会了一个小技巧,就是要把春联贴正,不能歪歪扭扭的,据说这样才能保证来年顺顺利利。

贴春联的过程中,谢娜还听说了不少有趣的故事。比如,有的地方会在春联上写倒着琉峢福到了人说,春联要在除夕夜贴,初一早上才能撕掉门神,这样才能保证新年的好运。谢娜听得入迷,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有趣。

放鞭炮的时候,谢娜又害怕又兴奋,捂着耳朵躲在角落里,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那噼里啪啦炸开的烟花。五颜六色的光芒映在她脸上,满是惊喜。她觉得,这鞭炮声就像是在驱赶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气。

谢娜听说,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放鞭炮已经被禁止了,为的是保护环境。她觉得这挺可惜的,因为鞭炮声确实能给春节增添不少气氛。不过她也理解,环境保护确实很重要。她想,也许以后可以用一些环保的方式来代替鞭炮,比如电子鞭炮之类的。

放鞭炮的时候,谢娜还听说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以前有个的怪兽,每到年底就会出来吃人,后来人们发怕红色和响声,所以就用红纸和鞭炮来驱赶它。谢娜听得入迷,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背后都有这么有趣的故事,真是太神奇了。

庙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谢娜觉得自己像是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嘉年华。各种小吃摊、玩具摊琳琅满目,让她眼花缭乱。她穿梭在人群中,一会儿被香甜的糖葫芦吸引,一会儿又被精美的糖人迷住,手里还拿着刚买的小风车,随着风呼呼地转。

谢娜发现,庙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市,更是一个展示民间艺术的舞台。她看到有人在现场制作糖画,巧夺天工的手艺让她惊叹不已。还有人在表演皮影戏,虽然听不太懂台词,但那栩栩如生的影像还是让她看得入迷。她想,这大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在庙会上,谢娜还尝试了一些传统的小游戏,比如套圈、打气球之类的。虽然没怎么赢,但玩得不亦乐乎。她觉得,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蕴含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幽默。庙会的氛围让她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春节。

谢娜觉得,中国的春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盲盒,每打开一个传统习俗,都会有新的惊喜。从包饺子到贴春联,从放鞭炮到逛庙会,每一个环节都让她兴奋不已。她发现,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春节期间,谢娜还学会了很多中国的礼仪。比如,见面要说年好辈拜年,要说一些吉利话。这些看似简单的礼节,却包含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谢娜觉得,这些礼仪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尊重和善意的表达。

谢娜发现,春节期间,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团聚。大家不远千里赶回家,就为了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这种重视家庭的文化,让她深受感动。她想,也许这就是中国能够传承几千年文明的秘诀吧。

通过过春节,谢娜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发现,文化交流就像是在调味,不同的文化就像不同的调料,互相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她觉得,自己既保留了罗马尼亚的文化特色,又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这种文化的融合让她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谢娜觉得,文化交流不应该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取代,而应该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她喜欢中国的春节,但也不会忘记罗马尼亚的传统节日。她觉得,这种文化的多元性,让她的世界观更加开阔。

在与中国朋友的交往中,谢娜发现,文化差异并不是障碍,反而是增进了解的桥梁。她喜欢跟中国朋友分享罗马尼亚的文化,也乐于学习中国的传统。她觉得,这种文化交流,让她成为了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