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大街小巷循环播放的“那一夜,你没有拒绝我”吗?或者脑海里是不是还残留着“想你想你想你想你”的魔性旋律?
当年这些歌曲火得一塌糊涂,堪称洗脑神曲,几乎人人都会哼上几句,可是现在回过头来再听,是不是感觉越来越不对劲儿。
歌词直白露骨、价值观扭曲,甚至被批评为“低俗”,怎么当年就火成那样了呢?是大家的审美变了,还是当年的流行本身就带着一股“野蛮生长”的味道?
“低俗”神曲的流行21世纪初那会儿,互联网刚开始流行起来,给音乐传播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像现在各种音乐APP、流媒体平台,
那时候大家听歌主要靠电脑下载,或者用MP3、MP4,在小小的屏幕上滚动着歌词,感觉特新潮。
也正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批跟传统流行歌曲不太一样的网络歌曲,它们旋律大多简单,歌词也直白好记。
不像一些流行歌曲那么“高大上”,反而迅速在网上火了起来,成为大家口耳相传的“神曲”。
走在街上,到处都能听到有人哼着这些歌,可以说是当时的“BGM”了。
不过,这些“神曲”里,也有一些因为歌词太露骨、价值观有点歪,被大家批评为“低俗”,这争议可不小,有人喜欢得不得了,有人觉得简直辣耳朵。
为什么这些“低俗”歌当年那么火呢?这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那会儿社会变化快,大家生活节奏也跟着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
不像现在这么多娱乐方式,那时候大家主要的放松方式就是听听歌、看看电视,要不就是去网吧里打打游戏。
这些“神曲”简单易记朗朗上口,正好能满足大家图个轻松、释放压力的需求。
就比如《伤不起》,那魔性的旋律和“想你想你想你想你”的重复歌词,跟念经似的,很容易让人“上头”。
当时这首歌几乎霸占了所有音乐排行榜,KTV里点播率也超高。
除了满足娱乐需求,一些歌曲还抓住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比如冷漠的《小三》,这首歌赶上了电视剧《蜗居》热播的时候,“小三”这个话题当时在社会上讨论得非常火热,这首歌正好戳中了这个点。
当然这些“低俗”神曲的流行也伴随着不少争议,有些歌词确实踩了社会道德的红线,引来了官方和媒体的批评。
比如谢军的《那一夜》,直接被列为“恶俗歌曲”,谢军本人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大小S的《爱你爱到死》,歌词里那种极端的爱情观也让很多人表示接受不了,歌词里那句“就连你拉的屎,我都能大口大口地吃”,确实挺恶俗的。
甚至还有什么“先死没意思,要死一起死”这样的词语,确实如果让未成年人听到,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反应,这些歌曲到底是怎么发布出来的,也挺让人困惑。
这些争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音乐作品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责任的关注。
背后歌手的现状这些“低俗”神曲的背后,是不同歌手的命运轨迹。
谢军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草根歌手,凭借一首《那一夜》一夜成名,歌曲在大街小巷的传唱度甚至超过了很多一线歌手的作品。
可随之而来的争议也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他解释说这首歌的歌词是想要写年轻情侣的爱情故事,和什么一夜情、潜规则都没什么关系。
但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人信服,他后续作品的平淡也让他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冷漠则是一个善于捕捉社会热点的歌手,《小三》的成功让他尝到了甜头,但也让他背负了“低俗”的标签。
这首歌的争议也让他在音乐道路上经历了更多的波折。
大小S这对姐妹,可以说到现在一直争议都没断过,从早期的少女组合到后来的转型,她们的音乐之路不断改变。
《爱你爱到死》的出现,展现了她们在音乐创作上的大胆尝试,但也因歌词的极端化而引发了争议,这首歌也成为她们音乐生涯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节点。
审视流行文化现在回过头去看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低俗”神曲,感觉能看到当时流行文化的一些特点,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多元化。
这些歌有的暧昧、有的直白、有的极端、有的洗脑,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以各自的方式触动着人们的情绪,引发着大家的讨论。
这些歌之所以能流行,肯定跟当时的文化环境、大家的喜好,以及一些商业运作有关。
它们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口味,填补了当时娱乐市场的空白,但也引发了人们对音乐的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毕竟音乐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大众,也应该传递一些积极的价值观。
要怎么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艺术价值和大众审美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流行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毕竟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需要多元化的表达,也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引导,这样才能让流行文化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结语当年那些火遍大街小巷的“神曲”,现在听来确实让人五味杂陈。歌词的“低俗”、旋律的洗脑,都成了时代独特的印记。
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让这些歌曲得以生根发芽,甚至繁茂一时?是人们的猎奇心理,还是对新鲜事物的盲目追捧?或许这两种原因都有。
这些歌曲的流行,确实反映出了十几二十年前那段时间音乐的繁荣景象,也暴露了其良莠不齐的现状。
如今时代变了,大家的审美也变了,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神曲”,逐渐被新的潮流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