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冤啊!太冤了!”秦惠王时期下令车裂一朝廷重臣,然而在举行对这位朝廷重臣的刑罚时众人的神色各异,百姓神色哀伤不舍却又不敢落泪,有的索性回过头去不再看;而下面的贵族官员则是一脸畅快,好像参加了一场极其公平正义的审判。
而众人听到喊冤的声音,也只是淡淡言语:“也是死在了自己的变法上,造化弄人啊!”而被用刑的人就是商鞅。

众所周知他一人就将秦国从小国一跃治理成为军事强国,放在现在也是颇有钻研之点,可他的变法既然已经成功,那为何皇帝还要下令将他处置而后快呢?让人更没想到的是他的尸体最后那个还被五马分尸,结局惨淡。
投奔于秦大展宏图商鞅出身在卫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但他从小就喜欢研究律法和政治,特别对那些利用法律治理国家的前辈。但可惜再好的千里马也需要一个懂他的伯乐,在卫国他的才华并没有收到重视。

于是他转而去了魏国,偶然一次遇到了当时的国相公叔痤,他非常欣赏商鞅,曾经多次向魏惠王推荐他,就算是皇帝以各种借口不采纳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举荐,甚至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力建魏惠王一定要用他,但看着皇帝冷漠的神情,他也明白皇帝不会用他,所以只留下一句“如果不用他就杀掉,不要让其他君主得到他。”便离开人世。
然而大臣最后的建议并没有让魏惠王采纳,认为他是被灌了什么迷魂汤,不可理喻,既没有用他也没有杀他,而商鞅虽然人在魏国做事,但他也明白自己日后在魏国已经不会有什么前途,但便又开始寻找下一位明主。

一直到秦国易主秦孝公继位,商鞅偶然得到了他发布的“求贤令”,为了恢复当年秦国的光景招揽天下有才之士来进行改革。商鞅听说后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立马跑去秦国,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秦孝公。
其实当时的秦国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并且各个国家都在时刻观望想要将弱小国吞并,而他也是为了能富强国力才想出了这个方法。可没想到第一次见到商鞅时,他给自己讲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治国策略,换句话来说就是这些东西太书面化,谁都想要这样的策略,但根本实行不起来。

所以秦孝公并不太感兴趣。后来两次商鞅又讲述了“仁义治天下”和武力征服的点子,听的皇帝只觉得头大;而从皇帝对自己的态度中商鞅也看出来自己这样说皇帝根本听不进去。
所以他做好了功课开始实打实的讲“策划方案”,也就是把自己之后想要实行的计划一点一点的告诉皇帝,秦孝公第一次听到这样爽快的计划,不禁展开了讨论,两人连续谈了几天几夜都没出门,谈完后只觉得身心愉悦,便将此事完全交给了商鞅。

其实商鞅变法的核心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把农业搞起来,另一个把军队搞起来。只有农业搞起来了,百姓才会安居乐业,粮食产量高了国库自然充裕,而百姓解决了最基本的吃喝问题那就开始追求名利,要不读书要不从军,这两条路走下来对国家和百姓都是极好的。
而大部分的百姓其实都会选择从军,首先在老百姓的认知里读书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有度数的时间还不如痛痛快快的上战场打仗,况且现在是乱世,有点本事让自己活下去,总比在官场上勾心斗角受磋磨好,更何况商鞅还规定老百姓当兵不按家族来封赏,只要杀敌勇猛就能有当官的机会!

于是他废除旧制度的土地管理,推行让百姓开荒种地,谁能把荒地种起来就可拥有这块土地的使用权;他还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让其不敢过于嚣张,踏实做买卖。
更让人感到他超前思想的则是办理户籍,这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户口本和身份证,这不光方便朝廷统计居住人口以及纳税数量,还大大减少了当时犯罪、失踪的几率。他还规定不管是谁只要是出城或者住店,都要出示“身份证”才可。

但这却遭到了老百姓的质疑,心想又能得到地还能杀敌当军官,这样好的事能落到自己头上吗?而商鞅让为了树立变法的威信,就让人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声称自己是个言而有信之人,谁能把它从这里搬到北门就赏十金。
开始没人敢尝试,毕竟十金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后来有人大着胆子尝试一番,成功后果然得到了赏金!至此百姓看到了他变法的决心,相信了他的人品。

他的变法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好处,但也动了贵族的利益,尤其是在军功这一方面,人人要是靠着能打就能当官,那自己这世袭氏的官位岂不是不保?更何况在变法的过程中,商鞅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处罚了触犯新法的太子,通过处置太子的老师来打了贵族的脸,这让人对他更加记恨。
但他的变法确实让秦国在战场上越发勇猛,就连当年魏惠王吃了败仗后都十分后悔当年没有采用、或是杀掉他。

但好景不长,他触碰了所有皇亲贵族的利益,势必是会遭到报复的,也就在秦孝公刚刚去世,贵族大家们便迫不及待的用商鞅手上的兵力来说事,给他扣上了“谋反”的帽子,这不得不让他四处逃窜,然而更没想到的是,在他逃窜的过程中居然被自己设置的“身份证”所困住,出不了城住不了店,最后被抓。

被抓后妖塔就上到战场上最后战死,而死后尸体被拉回秦国又行“车裂”,但他变法的制度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不得不说秦惠公是会做人的,好处他拿了,世家贵族的怒气也平息了,而商鞅就死在了利益的角逐之中,连其家人都被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