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为胡适辩护:他不是汉奸,评价人不应“上纲上线”

感人历史故事 2025-03-24 11:44:47

前几天,胡锡进在微博上两次发文,为胡适辩护,引起了网友们的普遍关注和热议。

事情的起因是湖南师范大学在微博中引用了胡适谈论教育的一段话,因而遭到了部分人的围攻,指责湖南师大应该引用这个“堕落文人”的话,是屁股不正。最后湖南师大迫于压力,删除了这条微博。

胡锡进指出,胡适是一个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在政治领域确实“站到了中国历史进步的对立面”,但在其它领域,尤其是文化领域,胡适无疑还是“对推动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做了重要贡献”。

胡锡进又谈到,近些年来,官方和主流文化多数时候,都是认可胡适的这一贡献的,比如胡适故居的建设、北大胡适专题展览、上海胡适雕像得等。在认可胡适贡献的同时,官方也在“淡化他在那段时期的政治问题”。

胡锡进认为,指责胡适和湖南师范大学的人,不了解“国家的统一战线政策”,“上纲上线”,缺乏“开放和包容”。并认为包括湖南师范在内的文化单位,不应该“对网上的激进主张做屈服”,反对他们在舆论的压力下删除微博,息事宁人,让“后退成为一种示范”。

网络舆论泛政治化,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议题。如果一个社会习惯了把一切问题都归结到政治上,以所谓“政治立场”为旨归,对所有人进行“挖坟”、监视和审判,那么最后受到伤害的将是整个社会和所有人。

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复杂的,评价一个人一件事,除了看所谓“政治立场”,还有很多不同的维度。新闻上有说,一对夫妻因为支持乌克兰还是俄罗斯而产生分歧,结果引发家庭矛盾,吵架互殴。这是何必呢?父母兄弟夫妻都可能“政治立场不同”,难道都要分道扬镳,你死我活吗?

胡锡进为胡适辩护的微博发出后,一些网友又将矛头对准了胡适在抗战中的立场,即所谓胡适在抗战中的“汉奸”行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什么事,胡适就戴上了“汉奸”这顶沾上就死的帽子。胡适真的是“汉奸”吗?胡锡进请DeepSeek(深度求索)代替自己进行了回答。

DS认为,胡适在抗战初期,确实是主和派,他认为中国军事实力薄弱,难以速胜,主张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时间,甚至提出“忍痛求和”的建议,以避免全面战争对国家的毁灭性打击。

“胡适是希望通过谈判拖延时间,正确时间,并推动国内改革”,他也表示过:“若日本提出的条件损害中国主权,必须坚决拒绝”。在此之后,胡适坚决转向抗战,1938年即任驻美国大使,前往美国四处演讲,争取援助。

胡适反对汪伪政权,担任驻美大使,战后没有任何人追究他的责任,他反而受到了重用,他如果是一个“汉奸”,怎么能逃过当时人们的眼睛的?

批判一个人,至少应该有理有据,不能你希望他是他就是,你希望他不是他就不是。

《毛泽东年谱》记载,1957年2月16日上午,毛泽东在一次文艺界上的会议上明白说道:“我们开始批判胡适时很高,但后来就有点片面性了,把胡适的一切全部抹杀了,以后要有一两篇文章补救一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