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出世心修性,入世心践行

车规级BUG制造者 2023-04-15 12:28:49

人生匆匆数十年,世间无人不是这大千世界的一个过客,我们于这世间的渺小就如同尘埃之于山岳,唯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学问,方能在这大千世界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独一份的自在与从容,收获平淡于内心的安稳幸福!

出世的心态,入世的学问

世间无处不红尘,有人的地方即是红尘,除了离开这个世界或是隐居到无人处,几乎没人能够真正彻底地去摆脱这纷纷红尘。周国平说:“玩世是入世者的出世法,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王阳明的一生是积极入世的,读书、讲学、做官、平叛、著书立说等,但是在做这些事功的同时阳明先生又能做到“不动心”,做到非常超然洒脱之心境。

阳明先生说:“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其内在意思就是:我们儒家中人,修身养性并没有离开平常的事物,不用刻意寻找,只需顺着自然的规律,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这就是功夫。“未尝离却事物”就是阳明先生讲究的入世之行动;“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出世的心境,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红尘中炼心,世俗事修性

提到红尘炼心,世俗修性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对于隐居的理解了,隐居是古人暂避尘嚣、远离红尘的一种方式,其中又有“身隐”与“心隐”的不同。所谓小隐隐于山林、中隐隐于闹市、大隐隐于朝庭、高人隐于自心,而阳明先生说自己是“吏隐”,就是隐居于官场,隐居于闹市,这种“隐”的态度,就是王阳明的出世心。

大隐隐于朝,真正出世的人不需要将自己藏起来,因为我们必须清楚这世间的因果逻辑,不管什么事情躲是躲不过的,唯有面对才是正道,无论身处何方,唯有内心安静强大铸就一个安静而又强大的人,才能创造惊天伟业。

高人隐于心,他们自身本就心静如湖,内心世界已足够强大,根本不需要与世隔绝来让自己平静,而这俗世在他们的眼里早已都变得云淡风轻,不值一提。

红尘中炼心,世俗事修性,修炼不一定就必须到三教五门之中,而在这一片闹世中亦可修行到极致,做到只是一个正常的人,一颗平常心!走出自我的困守,放下那些脆弱的骄傲,看尽世俗烟火,尝遍人情冷暖,最终要抵达的出口便是内心的看透,是能踏踏实实地活在人世间。

爱亲是良知,山水悟大道

阳明先生曾说:“乐是心之本体”,即表达了幸福快乐才是人生的根本,所以综合来看阳明心学不是禁欲哲学,而是强调人以出世心入这大千世界仍能保持追求幸福快乐的天性。

阳明先生认为“爱亲”是人的良知良能,他早年在阳明洞修道时,面对人生苦难时亦曾产生“离世远去”的念头,但是始终难以割舍对祖母、父亲的思念之情,最终他认识到对亲人的爱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在婴幼儿时期就产生了,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阳明先生正是在对人伦亲情的念念不忘中体验着人类最本真的幸福快乐,正是对亲情的眷念和责任,使他内心充实,有所寄托、有所满足,从而珍惜生命,乐于追求人生存在的价值。

阳明先生诗云:“明月清风不用钱”,在明月清风中,阳明先生悟出了一颗空灵心,在与大自然的交融中,从山水中感悟到自然的生生不息,体验超然自得的人生乐趣,借助山水之灵,人在其中体悟大道,可使命运得以峰回路转。人生短暂,苦乐各半,人的使命就是在这尘世中获得幸福,摆脱苦难对我们内心的影响!

1 阅读:36

车规级BUG制造者

简介:汽车爱好者,摄影手残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