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明月,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 01 -
很小的时候,就听家里的老人讲刘基刘伯温的故事,称他为“前算500年,后算500载”,颇具传奇色彩。
民间话本更是说他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来辅佐朱元璋的。
所以那个时候,关于他的评书听了许多,但是到长大后,浅知一些历史,才了解了一个比较真实、完整的刘伯温。
在文学方面,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且精晓天文、数理及兵法,以诗见长,12岁便中秀才,有过目不忘之能,被誉为“神童”。
当时是元朝的天下,他有匡扶社稷、指点江山之雄心,但也只能给元人“打工”。
公元1333年,即元统元年,23岁的刘伯温去大都参加会试,一举中第。
但因为元末战火连连,他一直未被封官,所以在家赋闲三年,直到至元二年才知江西高安县。在那里,他留下清廉、刚直的美名和政绩。
要说元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江山都是他们的了,可他们还像客人一样,肆意掠夺百姓,抢一把就走……
鉴于此,很快刘伯温就辞官了,与好友欧阳苏相邀来到丹徒,在蛟溪书屋过起了半诗半隐的生活。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12年后的某一天,朱元璋礼贤下士,亲自把刘伯温请至应天(南京),此后大明王朝在他的运筹帷幄下,已经初具雏形。
朱元璋曾多次赞他为“吾之子房”,在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等说法。
遗憾的是,刘伯温并没有得到善终,65岁那年他感染风寒,朱元璋亲赐御方,由胡惟庸监督他服下后不久,与世长辞。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历史上有诸多猜测,但根据他的遗言来推测,基本可以肯定不是正常终老。
讲到这自然有人会问,刘伯温能掐会算,为何算不到自己的大限?
实际上,大明王朝走向正轨,他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他不是算不到,只是看透了。
就像他在诗中所写的一样。
- 02 -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出自刘基的《绝句》
这首诗很短,甚至前两句还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表意。
但是,这首诗却蕴含了人生至高的道理。
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写: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刘伯温用后两句“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短短10个字,就完美地诠释了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的怀古幽思。
所以我们看刘伯温的死因,尽管有许多学者争论,但的确算不得是“千古之谜”。
因为,他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早已经了然于胸。
否则他就不会在遗言中叮嘱刘璟:不必争了,待胡惟庸败了,皇上自然会想起我。
果然一语中的,“胡惟庸案”发后,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他的子子孙孙也都世袭爵位。
如果死亡能让许多事变得美好,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刘伯温的功业早已完成,美名必将千秋万代,或许在他心里早就觉得:是时候离开了!
这才是通透的大智慧,将人生百年看得一目了然。
很简单,因为生命不止有长度,他做完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已经心满意足,没有遗憾。
我们普通人也是如此,如果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无限的事业,那又有谁会担忧哪天离去呢!
况且,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结局,都会有终老的那一天。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需要时常问自己,假如明天就是末世之日,我们还有哪些心愿没有完成?你还要去蹉跎时光吗?
故,刘伯温这首诗从辩证的角度看,更是在告诉世人,要珍惜眼前的风景,惜缘惜人惜福。
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没有人能逃脱自然法则,区别就在于,我们活着的时候,会成为了怎样的一个人。
所以,不要再锱铢必较了,那些没有任何意义,并不能为整个生命的过程增色半分,反而会让你留下诸多悔恨。
追求生命的纯真、安宁、和善、阔达,才是存在的意义。
再说就是咱中国姑娘婚后也是这个德行,你就是现身说法。
在那里,他留下清廉、刚直的美名和政绩
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没有尽善尽美,反之弄巧成拙,或走向反面。
燕过留痕,人死留名。生得伟大,死亦光荣。万古流芳,无怨无悔。愿诸君不负韶华余生安康即好。
安娜就仔细看看,心疼地用嘴吹了吹:宝贝儿不痛,过几天就好了。
我们还有哪些心愿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