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其到来意味着自然界中的寒气日渐增长。
一、白露的由来“离离暑气散”,白露将至,也说明夏季风将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将开始对我国大部分地区转为攻势。
同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也导致北半球昼长变短。
日照时间缩短使太阳辐射量减少,间接导致了地面辐射的减少,地温降低,人们被寒意所侵袭。
而白露就是地球公转产生季节变化的产物之一。
人常言,“白露逢单”、“白露逢双”,那你可知其中的含义?
白露“逢单还是逢双”的这一说法和我国的传统农谚有着密切联系。
如果这一年的白露节气在农历的单数日子(如初一、初三),即“白露逢单”。反之,若为双数日子(如初二、初四),则为“白露逢双”。
今年的白露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五,是单数日子。因此今年是“白露逢单”年。
二、农业现象与农谚之间的联系“白露逢单,冻死老牛;白露逢霜,冬天穿单”。
单单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逢单”的冬天更冷,而“逢双”的冬天更暖。那今年的冬天就一定会严寒无比么?
首先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农谚的准确性。那关于农谚,你都了解些什么?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农谚是在农民生活实践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如“处暑雨甜,白露雨苦”指的就是在处暑节气到来之际,充足的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而白露是农作物成熟的节气,如若阴雨连绵,则会导致农作物腐烂和延收。
但农谚也同样具备时代性、地域性和偶然性。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下,我们的农学检测技术日益发达。
有些农谚很可能不再具备实用性,并会对人们的思维起到固化的作用,因此就该摒弃或革新。
如传统的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由于气候的变化而不再适用,于是修改为了“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此举正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动写照。
三、今年是否会出现“冻死老牛”?在了解了农谚的可考性与局限性之后,我们就要从两个层面开始分析今年是否会出现“冻死老牛”的寒冬现象。
根据相关农业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白露这一节气到来的比较早,那么这一年有极大的可能会是个寒冬。
就是人们常说的,“冷不冷,看白露”。
那么如何从更加科学的角度看待和剖析这一现象呢?
首先,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使暑气逐渐消散,仲秋时节到来,而夜晚温度也会降低。
昼夜温差的巨大差异使水汽冷却凝结,在近地面形成露水——晶莹剔透,莹润如玉,因而得名“白露”。
因此,白露的到来意味着天气真正转凉,冷空气南下的势力将会越来越强大。
所以白露到来的越早,这一年转凉的时间也会越早。也就是人们总结的“冻死老牛”。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白露这一节气和冬天的温度之间还是具备一定联系的,具备一定的可考性。
以下是支撑关于白露“逢单逢双”寒冷与否看法的气象局相关数据。
从全国冬天平均气温图中可以看出,如1961年、1968年、1977年、1999年、2011年是临近年份中较为寒冷的年份。
而其中这些年份的白露节气无一例外都是“逢单”。
而反观冬季较为温暖的年份,如1972年、1978年、1998年、2006年,他们的白露时节也恰好“逢双”。
所以,这样反常的天气可能给农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而编写了这句农谚,并世代流传下来。
农谚的得出确实是在人们切身实地的考察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来的,但我们要把它视为拱璧么?
“实践出真知”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实践就出真知”的观点是错误的。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句谚语的话,我们会发现些漏洞藏匿于其中。有些人可能会发出疑问:
如若白露出现在某一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四和另一年的农历八月十四,而且它们都是逢双,可二者相差接近二十天。
那么二者还具有可比性么?农谚还能被适用于生活中么?
四、农历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明白一个知识点:你是否真正地清楚农历的由来及特殊变化?
最初的农历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
根据月相的变化,以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和设置闰月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这样就能使农历更加准确地反映季节的变化。
至于其特殊变化,就拿2024年来举例。
2024年是“无春年”,这正是农历和阴历之间的时间差造成的。
2024年立春为2月4日,新年为2月10日,也就是说春节之前就已经立春了,导致2024年是没有立春这个节气的。
同时,2024年还为四年一遇的闰年,2月为29天。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朴厚重的传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其复杂性可能会使人们陷入“形而上学主义”的怪圈,不妨联系实际来看待节气变化。
这样,我们就可以回答前人发问:农历七月二十四和农历八月十四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是具有可比性的。
既然相差较远的日期不易比较,我们同样可以用反证的方法推翻这句谚语。这个方法可以较为直观的找出农谚存在的漏洞:
仍旧根据国家气象局所给的冬季气温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018年白露处于农历七月二十九。
虽然其归属于“逢单”,但冬季均温却超过了相邻的几个年份。
这样就可以得知,不一定白露“逢单”,冬天就一定严寒,白露“逢双”,冬天就一定温暖……
即使我们一直试图寻找能够证明农谚正确性的证据,并且证据越来越多,但仍改变不了一个小小的事实就可以推翻所有前提的局面。
我们不妨再看几个典型地区:黑龙江漠河地区、内蒙古根河市,都以零下几十度的气温常年霸居我国最冷地区榜首。
而海南地区冬季气温却可以达到十摄氏度以上。
因此,冬季均温的稳定性不高导致很难囊括起来考察实际、概括规律,也从侧面反映了农谚的不严谨性。
所以我们强调事件是具有偶然性的,一切客观或者主观因素都会影响到结果的发生。
单单只是白露这一现象的发生就涉及多个因素——地形、风等气象变化、地方性气象差异等等。
只靠单双数又怎能定义这浩瀚无穷的世界呢?
五、冬天变冷的“真正元凶”敲黑板啦!那今年冬天到底会不会特别冷呢?
我们在上文提到过,冬天的严寒程度其实与白露节气到来的早晚有着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影响因素呢?
首先,纬度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最主要的因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从而温度越低。
但由于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因此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冬季气温差异也较大,不能笼统概括。
其次,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呈阶梯式分布,也使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度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并且,海陆位置不同,受不同程度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比热容较大的影响,降温速度较慢,因而冬季温度较高,但同时也影响着冬季风的形成与发展……
而我国气象局监测温度的方法是极其严密的
位于观测场内的百叶箱距离地面1.5米高,既具有通风性,白色的设计还可以排除阳光直射对温度造成的干扰。
通常一天要进行四次观测,并且气象部门还会同时发布体感温度和气象温度,使结果更加严密。
所以我们看待事物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全面客观具体地看待问题。不盲目迷信所谓“规律”,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寒生凝露,秋意渐浓……今年的白露也要如约而至了。
至于今年冬天到底会不会冷呢?让我们静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