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孤女安葬母亲无人相助,我家伸手帮了一把,多年后她来报恩

邓家辉说 2025-03-20 20:34:37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村里传来消息,李婶去世了。李婶是村里的孤寡老人,丈夫早逝,唯一的女儿小芳在外地打工,一时半会儿赶不回来。村里人议论纷纷,却没人愿意主动帮忙操办后事。毕竟,李婶家穷,小芳又不在,谁愿意白费力气呢?

我父亲是村里的老支书,听到消息后,二话不说就带着我和几个亲戚去了李婶家。李婶的遗体还躺在炕上,屋里冷冷清清,连个烧纸的人都没有。父亲叹了口气,转身对我说:“去,把村里的老张头叫来,让他帮忙打口棺材。”我点点头,赶紧跑去找人。

接下来的几天,父亲忙前忙后,张罗着李婶的后事。村里人见我们家出面,也陆续有人来帮忙。棺材打好了,灵堂搭起来了,李婶的遗体也入殓了。可小芳还是没回来,父亲只好做主,先把李婶安葬了。

葬礼那天,天阴沉沉的,风刮得人脸上生疼。父亲带着我们几个亲戚,抬着棺材,一步步走向村后的山坡。村里人远远地看着,没人跟上来。父亲也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走在前面。到了墓地,我们几个人合力把棺材放进了挖好的坑里,填土、立碑,一切从简。

葬礼结束后,父亲站在李婶的坟前,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转身对我们说:“走吧,回家。”我回头看了一眼那座新坟,心里有些酸楚。李婶生前虽然穷,但人很和善,没想到死后却这么凄凉。

几天后,小芳终于赶回来了。她跪在母亲的坟前,哭得撕心裂肺。父亲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轻声说:“节哀顺变,你妈走得安详,别太难过了。”小芳抬起头,泪眼婆娑地看着父亲,哽咽着说:“叔,谢谢您,要不是您,我妈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

父亲摆摆手,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应该的。你妈生前不容易,你以后好好过日子,别让她担心。”小芳点点头,擦了擦眼泪,站起来跟着父亲回了家。

那之后,小芳在村里住了几天,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就又出去打工了。村里人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只有我们家偶尔还会提起。父亲常说:“人这一辈子,谁还没个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别计较那么多。”

几年后,小芳在外地结了婚,生了孩子,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她偶尔会回村里看看,每次都会来我们家坐坐,带些礼物,说些感谢的话。父亲总是笑着说:“别这么客气,都是自家人。”

又过了几年,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有一天,他突然晕倒在家里,被紧急送到了县医院。医生说是脑梗,需要做手术,但手术费要好几万。我们家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母亲急得直掉眼泪。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小芳突然来了。她听说父亲病了,连夜从外地赶了回来。一进病房,她就从包里拿出一沓钱,塞到母亲手里,说:“婶,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先拿着,不够我再想办法。”母亲愣住了,连忙推辞:“这怎么行?你也不容易,我们不能要你的钱。”

小芳摇摇头,坚定地说:“婶,当年要不是叔帮我妈料理后事,我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现在叔病了,我怎么能不管?”母亲听了,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握着她的手,说不出话来。

有了小芳的帮助,父亲的手术顺利进行,病情也渐渐好转。出院那天,小芳特意来接我们。父亲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突然感慨地说:“人啊,还是得多做善事。你看,当年我帮了小芳一把,现在她反过来帮了我们。”

小芳笑了笑,说:“叔,您别这么说。您当年帮我的时候,可没想过要什么回报。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父亲点点头,没再说什么,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那以后,小芳和我们家的关系更亲近了。她经常带着孩子回村里,和我们一起吃饭、聊天。父亲的身体虽然不如从前,但精神很好,每次见到小芳,都会笑得合不拢嘴。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小芳的孩子也长大了。她带着孩子来我们家,父亲总是会摸摸孩子的头,笑着说:“这孩子,长得真像你小时候。”小芳也笑,说:“叔,您可别夸他,他调皮着呢。”

父亲摇摇头,说:“调皮点好,男孩子嘛,活泼点才有出息。”小芳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激。她知道,父亲对她的恩情,她这辈子都还不完。但她更知道,父亲从未想过要她还什么,他只是希望她过得好。

如今,父亲已经年过七旬,身体虽然不如从前,但精神依然很好。每次小芳回村里,他都会拉着她的手,说些家常话。小芳也总是耐心地听着,时不时地点头附和。

父亲常说:“人啊,这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心安。帮了别人,自己心里也踏实。”小芳听了,总是会笑着说:“叔,您说得对。我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您。”

父亲摆摆手,笑着说:“别这么说,都是缘分。”小芳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激。她知道,父亲对她的恩情,她这辈子都还不完。但她更知道,父亲从未想过要她还什么,他只是希望她过得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