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冬雨、刘昊然主演的犯罪悬疑电影《平原上的火焰》自3月8日上映以来,票房表现远低于预期。上映首日票房仅787万元,两天累计不足千万元,最终预测票房不足2600万元。
面对这一成绩,不少声音将矛头对准两位主演,质疑其“票房号召力失灵”,甚至嘲讽“百亿影帝影后成笑话”。但若将票房低迷简单归咎于演员,或许是对电影市场的一次误读。

《平原上的火焰》原本定档于2021年,却在临上映前因演员负面新闻和内容审查问题紧急撤档。
四年后重新上映时,影片已删减了长达11分钟的敏感剧情,涉及时代背景与角色深度刻画,导致叙事断裂、情感冲击力大打折扣。
有观众直言:“删减后的版本像一部未完成的草稿。”这种先天不足,无疑让影片在起点上便失了先机。

该片改编自双雪涛的东北文学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以1990年代下岗潮为背景,融合悬疑犯罪与时代伤痕。
然而,文艺片的基因注定了它的受众局限——既不迎合主流观众对强情节的偏好,也缺乏商业片的话题性。
正如影评人指出:“它像一杯需要静心品味的苦茶,但观众更想要一杯解渴的可乐。”
加之同期《哪吒2》以146亿票房统治市场,《平原上的火焰》在排片与观众注意力上双双遭遇碾压。

周冬雨与刘昊然近年屡被贴上“票房毒药”标签。周冬雨自《少年的你》后主演的五部电影票房均未破亿,刘昊然脱离《唐探》系列后独挑大梁的作品也反响平平。但若因此否定两人的价值,或许有失公允。
- 周冬雨的“文艺执念”:她近年专注文艺片,从《燃冬》到《鹦鹉杀》,试图走出一条与流量明星不同的道路。尽管票房不佳,但其演技仍获原著作者双雪涛认可:“她不怕犯错,独树一帜。”
- 刘昊然的“IP依赖症”:凭借《唐探》系列积累的200亿票房光环,刘昊然被诟病“演技单薄,靠IP躺赢”。但与其说他扛不起票房,不如说文艺片本就不是流量演员的战场。

《平原上的火焰》的遇冷,暴露出当下市场对文艺片的苛刻——用商业片的标尺丈量艺术片的成败。
票房固然重要,但若仅以此论英雄,只会让创作者畏首畏尾。正如网友所言:“如果连周冬雨都因票房被群嘲,未来谁敢拍文艺片?”
事实上,文艺片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度挖掘。无论是《平原上的火焰》中下岗工人的生存挣扎,还是《漫长的季节》里东北小城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或许不够“爽”,却值得被看见。

《平原上的火焰》或许未能点燃票房,但它至少提醒我们:电影不仅是娱乐商品,也可以是时代的镜子。
当市场追逐爆款时,或许也该为那些“慢热”的作品留一席之地。毕竟,火焰的熄灭,烧不毁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心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