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关键矿产焦虑症”啊,最近又犯了。为了摆脱对某些国家的依赖,它真是操碎了心,各种招数频出,堪比一出大戏。只可惜,这戏唱得有点荒腔走板,反倒把自己绕进去了。说起来,美国的担忧也不是完全没道理。芯片、电池,这些现代工业的命脉,都离不开关键矿产。偏偏有些矿产,某些国家掌握着开采、提炼的大头,美国自然觉得脖子被卡着不舒服。这不,人家一限制出口,美国就更坐不住了。
于是乎,它开始琢磨歪招了——控制资源。乌克兰战火纷飞,商业前景扑朔迷离,美国却盯上了那里的矿产,仿佛发现了什么宝藏。又是协议文本,又是谈判磋商,忙得不亦乐乎。可乌克兰也不是傻子,协议条款苛刻得像“新殖民主义”,自然遭到强烈反对。乌克兰议员也说了,这协议“没法接受”,得重新谈。就算真谈成了,以乌克兰的现状,矿产开发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美国这如意算盘怕是打错了。除了乌克兰,美国对老朋友的态度也强硬起来。加拿大、格陵兰岛原本想好好合作开发矿产,结果被美国一通威胁恐吓,合作前景堪忧。3月28日,美国副总统万斯不顾当地反对,硬是去了趟格陵兰岛的美军基地。几个小时里,又是威逼又是利诱,还搬出什么“中俄威胁论”,仿佛美国控制格陵兰岛是天经地义。同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再次表达了对格陵兰岛的“念想”,声称“格陵兰岛我们必须拿下,事关国家安全”。这霸道总裁的做派,不仅伤了盟友的心,也让国际社会捏了把汗。彭博社这些媒体也看不下去了,纷纷批评美国政府的策略。他们认为,美国关心矿产资源没错,但这激进的策略简直是火上浇油。在乌克兰白费力气,对盟友又威逼利诱,完全是本末倒置。更关键的是,美国忽视了更重要的方向:发展自家产业、鼓励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
当然,美国也不是完全没做事。又是简化审批程序,又是开放联邦土地搞矿产生产,五角大楼还计划在2027年前建一条“从矿山到磁铁”的供应链。但这些努力就像杯水车薪。美国矿产储备不足以应对供应中断,人才队伍建设也跟不上。2022年,美国才培养了312个采矿和矿物工程专业毕业生,这数量,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与其整天琢磨地缘政治,不如把精力放在科技创新上。开发少用关键材料的技术,比如不用稀土的磁铁,才是长久之计。有些新兴企业已经开始探索了,但缺钱缺政策支持。还有,培养人才,吸引外国研究人员,建立材料科学博士项目,这些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国际合作也少不了。与其威胁盟友,不如大家一起合作,建立多元化、可靠的供应链。扩大《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范围,把更多友好国家的矿产纳入进去,同时限制从某些国家进口材料,这样才能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华尔街日报》就说过,就算美国能开采更多稀土,也得送到某些国家去加工,因为人家在加工领域有绝对优势。这说明美国产业链有多脆弱,也说明国际合作有多重要。《日经亚洲》和《南华早报》也质疑乌克兰稀土项目的可行性,觉得短期内就是个“空想”。某些国家拥有全球60%以上的稀土储量,还完成了全球90%的稀土加工,这地位,可不是那么容易撼动的。美国这番折腾,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