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离我们远吗?
答案是并不远。
其实,艾滋病并非遥不可及的恶魔。它悄然隐匿于日常的角落,随时可能冲破防线。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艾滋病确诊已超过 130 万例,这一数字犹如沉甸甸的警钟,敲响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警示着我们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很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世界上首例艾滋病相关病例发现于1981年。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患者的病史,这些患者均为男性同性恋者,他们出现了罕见的肺部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以及卡波济氏肉瘤等症状。当时,这种疾病还未被正式命名为“艾滋病”,最初被称为“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症”。
1982年,这种疾病被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随着研究的深入,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塔尼尔等人从一名患有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病的男性同性恋患者的末梢血液中分离出了一株新异的逆转录酶病毒,即淋巴结病相关病毒 ,后被统一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的发现引起了全球关注,它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自发现以来,艾滋病已从一个地区性问题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引发对生命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受影响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这些年,有不少国内外名人患有艾滋病。
好莱坞巨星洛克哈德森,1985年公开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同年10月病逝。他的公开使人们开始关注艾滋病在身边的存在。
英国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梅库里,1983年因转向同性恋情患病,1991年公开承认感染艾滋病,两天后去世。
NBA巨星魔术师约翰逊,1991年公开自己感染艾滋病毒,30多年后仍活跃在公众视野,打破了人们对艾滋病的误解。
周天娜是国内第一位公开承认自己患有艾滋病的女星。
还有崔健乐队萨克斯手刘,2024年12月22日凌晨离世,据乐队经纪人消息其因患艾滋病离世。
艾滋病,自被发现以来,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从传播途径来看,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性观念逐渐开放,然而性教育的滞后却成为了艾滋病传播的“帮凶”。
许多人缺乏正确的性健康知识,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在不经意间增加了感染风险。而一些非法的采血、输血行为,以及共用注射器吸毒等现象,也依旧在某些隐蔽角落存在,成为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隐患。
母婴传播虽然在医疗干预下得到了一定控制,但仍有部分地区和人群因产检意识不足、医疗资源匮乏等原因,未能有效阻断这一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高感染率带来的是多方面的严重后果。
对于患者个人而言,艾滋病病毒一旦发作,会逐渐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患者身体日益虚弱,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生命质量严重下降。
同时,由于社会对艾滋病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患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歧视。他们可能会被家人疏远、朋友隔离,失去工作机会,甚至在就医过程中遭受不公平对待。
这种社会歧视不仅进一步伤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也使得一些艾滋病高危人群因害怕受到歧视而不敢主动检测、接受治疗,从而加速了艾滋病的传播。
面对如此严峻的艾滋病疫情形势,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行动。
国家完善防控体系,社会广泛宣传教育、消除歧视,个人强化自我防护与检测意识。各方协同,全面构建防艾坚固壁垒,共护生命健康。
当然,我们仅从外表无法有效识别艾滋病患者。因为艾滋病有潜伏期,此期间大多没有症状。发病期可能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但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导致,所以不能以此判断身边是否有艾滋病患者,如需确认应进行专业的医学检测。
预防艾滋病,每个人需洁身自好,关键在于多方面防护。性行为上,保持单一性伴侣并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杜绝吸毒行为。医疗时确保用血安全与器械消毒规范。感染艾滋病的女性生育要接受专业指导。同时,普及防艾知识,消除歧视,共筑防艾防线。